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7年09月11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向全国人民敬礼的老将军走了

发布时间:2017-09-11 16:54:14  

jish170925.jpg

2017年9月10日凌晨2:37,开国少将、原南京军区副政委张玉华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101周岁。

你还记得这个经典瞬间吗?

2015年,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上,张玉华老人坐在老战士方队的受阅车上,用被子弹打穿的右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让所有人为之动容。

当时,不少网友感慨道:“终于明白为何70周年要阅兵了,因为这些可敬的抗战老战士,也许等不到下一个十年了。”一语成谶,昨天凌晨噩耗传来,这位老战士走了,永远离开了我们。

腹中一直残留着弹片

张玉华,山东省文登县人(现威海市文登区), 1916年出生。县立第1小学毕业后,16岁考入荣成师范,毕业后在小学任教4年。

张玉华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天福山起义的领导人之一,起义部队后被编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一大队,张玉华任一中队指导员。

79年前,张玉华经历了戎马生涯的第一场恶战。

1938年,日军占领了牟平城。中共胶东特委书记、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司令员理琪率三军一大队解放牟平城,张玉华当时担任三军一大队一中队指导员。

面对着兵力上的悬殊差距,张玉华带领士兵与敌军展开了一场殊死之战。

张玉华和战士们顽强抵抗,打退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直到晚上八九点钟,远处传来援军的枪声,日军仓皇撤退。

在这场战斗中,所有的战士都受了伤,张玉华的手指也被打伤。在抗战中,张玉华一共身负三次重伤。手被打穿,子弹穿过左腿,腹部残留一块弹片。

他曾说:我有三个妈妈

在山东省庆祝建军90周年文艺演出中接受采访时,张玉华老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戳中了在场每一个人的泪点:

“我有三个妈妈,第一个是我的生母,我非常孝敬她,她活到87岁走了。第二个是养育我的人民。从小到现在,都是劳动人民在养活我。第三个妈妈是培育我成长的党。是党指引我走上革命道路的。”

而关于他对每一位“母亲”的回报,老人这样说道:

对第一个妈妈,我是尽到责任的,问心无愧。对第二个妈妈,我永远也报答不了。我只要喘着一口气,就要为人民做一些事情。对第三个妈妈,我的信念是,要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

一生甘心奉献

被评为“中国好人”

“我只要喘着一口气,就要为人民做一些事情。”张玉华老人在用一生向我们阐述这句话的意义。

“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在谈到“建军90周年纪念日”时,张玉华说,“在部队我们坚持两种态度,对待敌人如猛虎下山。”张玉华语气铿锵有力,下一秒却婉转而缓和,“对待人民像幸福姑娘。”

1986年,张玉华退休以后,并没有选择在家里安享晚年。

他到全国各地,为贫困群众筹集善款。每当临近过年,张玉华都会向社区的困难群众捐赠大米,已经坚持20多年。

张玉华将军的秘书说,这些年捐赠的大米有10万公斤左右,捐款数额也达到了100万元。张玉华说,穷人过年是“过难”,他不能眼看着群众有难处不管。有时家里没钱了,警卫员劝他月底发了工资再捐,张玉华着急地说:“月底发了救谁?救人要救急!”

近几年,张玉华先后在山东省捐建了两所希望小学,每次回老家文登时,还特意看望困难群众。

2008年,张玉华将军委托威海市慈善总会将其捐赠的4000公斤优质大米分赠给威海市经区和文登区的80户贫困家庭。

2012年,张玉华被评为“中国好人”。他说,这是报答人民的养育之恩,也是对国家尽一个老战士的责任。

就连弥留之际,张玉华老人也不忘做出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奉献。张玉华老人捐出自己所有可用的器官,并且嘱咐周围的人丧事从简。

张玉华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养育他的人民。张玉华老人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那个军礼和一生的奉献,却永远烙印在我们心中。 

 (据新华社)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