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初秋,位于新疆伊犁河谷的昭苏县淅沥沥地下着雨,伊犁草原青黄斑驳,哈萨克族姑娘古丽努尔正带着骏马在山坡上吃草。这是一幅宛若油画般的场景。但在多年以前,这里的色调却如黄沙般暗沉。
作为全国主要牧区之一,新疆拥有草原面积8.6亿亩。其中牧区有5.6亿亩,占草原面积的65%。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过度放牧,伊犁草原出现草场退化现象,水土保持能力降低,成为自然灾害多发地区。
2011年起,新疆结合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兼顾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对1.515亿亩草原实行禁牧封育。据悉,从2011年至2015年,新疆累计发放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95.35亿元。2016年开始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后,每年发放补助奖励资金24亿多元。
如今,禁牧封育后的伊犁草原重现当年的美景,古丽努尔就是禁牧封育的受益者。依托生态旅游,他们一家人通过住宿、农牧产品售卖,每个月可获得5000多元的收入。
内蒙古草原面积为13.2亿亩,通过实行禁牧休牧、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等措施,经过近些年的探索治理,草原植被平均覆盖率提高,优良牧草比重提高到81.1%,草原生态状况恢复至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好水平。
近年来,西北地区为生态做“加减法”,持续增加生态投入,减少生态资源消耗。据了解,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1万多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年均缩减2400多平方公里,实现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