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比肩袁隆平 “农田院士”朱英国走了
遗体告别仪式在武昌举行 500多人前往送别
2009年8月29日,朱英国在“珞优8号”优质高产示范田里查看水稻长势。
2011年6月2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左)和朱英国为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揭牌。
“金穗铺满天国之路,稻香依然广播人间!”
“农田院士”朱英国走了,人们这样为他祝祷送行。8月9日凌晨,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在武汉逝世,享年78岁。
世人皆晓袁隆平,又岂知朱英国堪与比肩。朱英国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先驱和我国杂交水稻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杂交水稻和植物遗传研究,为我国粮食安全、杂交水稻种质创新、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大别山深处走来,作为农民的儿子,朱英国对农村、农业、农民满怀深情,为着梦想一辈子坚守“农门”,不知疲倦地奔波田间地头,沐浴风雨,追逐水稻育种的春天,让梦想的种子萌芽、拔节、抽穗,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才永远告别他所钟爱的杂交水稻事业。
近日,朱英国遗体告别仪式在武昌举行,武汉大学师生代表,朱英国的亲属、生前好友等500多人前往送别。
所培育的“红莲”
被冠以“东方魔稻”美称
“马协”和“红莲”杂交水稻开创了从农家品种中获得雄性不育资源的新领域,有效防止了单一细胞质来源可能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的潜在风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红莲”,一个美丽的名字,是朱英国培育的杂交水稻系列之一。
在杂交水稻领域,袁隆平的“野败”与朱英国的“红莲”、日本的“包台”,被国际育种界公认为三大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野败”和“红莲”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种植,被冠以“东方魔稻”的美称。
“红莲”的问世,要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1972年,朱英国和科研人员用海南岛的“红芒”野生稻作母本,与几十个常规稻种杂交,历经反复试验筛选,发现其与常规稻种“莲塘早”杂交多次的后代种质非常好,于是,“红莲”的名称及其第一代诞生。这项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躬耕“农门”一生梦想来自故土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这是朱英国专注于水稻科研从未改变的信念。
1964年,25岁的朱英国从武汉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即投身于粮食大国最紧迫的课题——水稻雄性不育与杂交水稻的研究。
那时,科研条件尚不健全,培育杂交水稻主要在田野里做试验,是脑力劳动,更是体力劳动。要培育出稳定、成熟且能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水稻新品种,必须反复做育种试验,而育种只能在春天进行。为了追赶农作物生长的季节,加快水稻育种科研的进度,朱英国把目光投向了海南岛的天涯海角……
1971年11月,朱英国和他的同事用1000多个套袋带上全部种子奔赴海南。1972年4月,等到上千个组合收割分类后,他们再摘下一粒粒稻谷,剥去谷壳,带回湖北转育。
当初在海南的日子充满艰辛。朱英国和助手们住在当地农民家里,连电灯都没有。科研小组不仅要在实验田里忙,还要自己种菜,砍柴做饭。由于他们的供应关系不在当地,粮油等许多必需品无法买到,至于猪肉更是难得吃到一次。
除了生活条件的艰苦外,他们还遭受着南方特有的蚊虫毒蛇的威胁。硕大的田鼠经常把科研组辛辛苦苦培育的禾苗咬断。为了保护正在灌浆的禾苗,有很长一段时间,朱英国和同事将铺盖搬到田埂边,每天晚上拉电网、撒鼠药、放夹子、手持长杆,和田鼠激战。
他的助手回忆说,当年育种程序精细得不亚于绣花:蹲在稻丛间,小心翼翼地把住穗头,剪颖、去雄、套袋、授粉、封口,为了抢时间,一套固定的程序每天得做上百次,一直到眼冒金星、肚唱空城计……数千个套袋和杂交组合,都得抢时间做完。
一个春天,这样的日子有两个月。待到4月收割时,个个稻穗去秕捡实,粒粒谷子剥壳入袋,成千上万个组合都得分类整理,带回武汉赶季播种。
身体所受的苦是其次,最苦的是对种子的担心。1975年4月中旬,海南岛气候反常,稻子晚熟。为赶上湖北的育种期,朱英国他们收下稻种,来不及晒干,就匆忙启程。但是,仓促间忘了带病虫害检疫证,湛江火车站禁止他们通行。稻种已发热,如再耽搁半天,几年的心血就将付之东流。又累又饿又急,朱英国昏倒在地。此情此景,令车站负责人大为感动,破例放行。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十年来,“红莲”家族中多个优质高产的杂交水稻品种“红莲优6”、“珞优8号”、“珞优10号”陆续诞生。如今,“红莲”杂交水稻在全国及东南亚等地区推广种植面积累计超过1亿亩,不仅惠及5亿中国农民,还走出国门,香飘天下。
杂交水稻成就比肩袁隆平
“马协”,是朱英国培育的另一颗明珠。上世纪80年代,朱英国提出从农家品种中发现新的不育种质资源的设想。1984年3月,经过大海捞针,他和助手余金洪在上千个农家品种中发现了马尾粘中一棵不育株,比周围矮20厘米、不育特点明显。经过3年的杂交试验,马尾粘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终于成功培育出来了,它就是“马协A”。“马协”杂交稻的突出特点是米质优,目前在全国推广面积已超过2000万亩。
水稻界专家认为,“马协”和“红莲”杂交水稻开创了从农家品种中获得雄性不育资源的新领域,有效防止了单一细胞质来源可能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的潜在风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论杂交水稻研究推广成就,朱英国足以比肩袁隆平,但朱英国总是尊称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的先驱,是中国的骄傲。从1972年开始,朱英国就认识袁隆平,相知相交几十年,结下深厚的友谊。朱英国常说,袁隆平的创新思路给了他很多启发,是良师益友。他说自己与袁隆平没有可比性,因科研的重点、所处的外部环境都有很大不同,自己只是努力追赶。
[ 延伸阅读 ]
甘为人梯慧眼识才爱才
朱英国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62名,博士研究生51名,博士后8名,并为湖北省培养出大批杂交水稻科研、制种与栽培技术骨干。
武汉大学传颂着朱英国慧眼识才爱才的故事,现为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植物遗传学家的杨代常就是朱英国在田间发现的。
1975年,在湖北沔阳县(现为仙桃市)杂交水稻的培训与推广中,朱英国发现当时不到20岁、连初中都没毕业的杨代常钻研技术很执着,有自己当年的那种拼劲,是个难得的好苗子。
1985年,武汉大学招收首届插班生,在朱英国的极力推荐下,杨代常迈进了心驰神往的珞珈校园。此后,杨代常果然不负厚望,经过努力,顺利地成为朱英国门下的第一个硕士生、第一个博士生。
1999年,杨代常成为美国加州一家生物技术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和实验室主任。2005年,朱英国邀请杨代常回国发展,杨代常没有丝毫犹豫,卖掉房产、放弃股权和丰厚的待遇,毅然回国。他回国后承担了国家973、8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重大项目。
一部手机用多年
剩饭剩菜必打包
时近中午,走进朱英国家,感觉冷飕飕的,室内温度只有10摄氏度。客厅里有一台空调,用花布罩罩着。“除非很冷的雨雪天,否则冬天很少开空调。”朱英国的老伴徐小梅对记者说。
这套四室一厅的房子,是10多年前武汉大学调配的教师公寓,朱英国夫妇和女儿一家住在一起,房子没有精装修,显得比较老旧。旧式组合柜上放着一台10多年前买的彩电,家具不少地方都掉漆了。
记者看到,他手机键盘上的数字已经不清晰了。“手机是几年前买的,还挺好用的。”朱英国笑着说。朱英国生活相当简单,每天步行上下班,不出差就在实验室里,很少去外面应酬。
朱英国生长于大别山区罗田县农村,家境贫困,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忍饥挨饿,又一直从事水稻育种研究,这让他深知“粒粒皆辛苦”,更注意珍惜粮食,反对浪费。
学生秦克周说,朱老师平时的生活、工作作风值得学习。每次下乡去种植基地,他一下车就直奔田头。朱老师总是说,条件改善了,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能丢。秦克周介绍,每次朱老师请大家吃饭,吃不完的东西他都打包带回去。“以前我们觉得打包有点儿丢人,现在只要有剩菜剩饭就会打包带回去。”秦克周说。(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