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7年07月27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小书信千里传情

发布时间:2017-07-27 06:52:19  

□晚报记者   高琳琳

 

"如果不是收拾旧书柜,这些早年的信件都快被遗忘了,现在读起来还很值得回味。”昨日上午,家住驿城区南海街道练江社区的刘敏感慨道,科技的发达减少了传统的书信来往,但小小书信传递的快乐和情感是无法磨灭的。

 

第一封信来自远方

 

刘敏说,20多年前,她考入郑州的一所大学。当时,学校里流行比谁收的信多,如果谁收的信多,定会引起其他同学的羡慕。因为离家近,自己又不爱交际,刘敏不知道该和谁通信。

“自己当年真的很幼稚,为了找到一个可以通信的朋友,我竟然通过杂志社联系上一个陌生的笔友,不过这段友谊保持了很多年。”刘敏回忆说,笔友是个和她年龄相仿的女孩,家在广西,在当地一所大学上学。

一开始,刘敏担心对方提供的消息不真实,可能不会给她回信。当来自笔友的第一封信送到她手中时,刘敏才开始与对方书信来往。

和其他同学一样,刘敏每天都盼望着笔友的来信,一到中午吃饭时间,同学们就会集中在传达室等候邮递员,希望对方能给自己带来一封信。邮递员一到,众人就会迫不及待地围了上去,收到信的洋洋得意,没收到的垂头丧气。那时,寄信大都是平邮,近的只需几天,远的要等一个星期甚至半个月,那种望眼欲穿的等候与甜蜜的滋味,是现在人难以体会到的。

因为自己的信件来自广西,刘敏的这位笔友在同学之间也引起了一时骚动,大家都羡慕她有位那么远的朋友。一个白色的信封,上面盖有广西和河南两地邮局的邮戳,小小的邮票上印有广西的风景。第一封信被刘敏珍藏了好久,也翻看了多次。

刘敏告诉记者,后来,她还和笔友互换了照片,是自己特地跑到照相馆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刘敏也开始和朋友、家人通信,信的内容就像一道道精神大餐,让刘敏在阅读中得到了享受。有时,刘敏还会把信带在身上,独处的时候一遍又一遍逐字逐句地品味。

刘敏回忆说,每次往绿色邮筒里塞一封信,就送出去了一份希望、一份等待,小小书信蕴含了无穷的魔力,承载着她的情感和希冀。

 

温暖人心的书信

 

刘敏说,那些久远的信,经过反复咀嚼,温暖的字句都会留在心里。至今,她还保存着与同学、朋友之间来往的书信。

前年春节,刘敏意外地收到朋友寄来的手写贺卡,她将其像珍宝一样收藏了起来,与其说是收藏卡片,倒不如说是收藏那触动心灵的回忆。

“发达的科技,促使快餐文化鼎盛,便捷了人们的交往和沟通。一条短信、一通电话,能迅速联系到彼此,快是快了,但似乎少了许多回味和期盼。”刘敏说,书信的温暖没有替代物,一见到它们,那种美好的回忆就会涌上心头。

“信纸上的字迹,体现一个人的特征。千里之外,见字如见面,往往信的内容还没读,单是看到熟悉的字迹,心就立刻温暖了。这是电子邮件等无法替代的。”刘敏感慨道,离家求学、外出工作、客居他乡,都能体会到“家书抵万金”的厚重。多少个寂静的夜晚,刘敏把亲人、朋友的来信读了一遍又一遍,思念的泪水往往会打湿信纸。

很多人会怀念纸上传情的美好时光,怀念苦苦等一封信的感受,怀念那些趴在桌子上给远方的亲人、朋友字斟句酌写信的夜晚,怀念把信纸捧在手上,一遍遍体味其中酸甜苦辣的感觉。现在通讯发达了,人们逐渐远离写信、收信的年代。作为一种怀旧文化也好,一种心情记录也好,写信,在偷得一日闲的时候,大家也可以重新体味一下。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