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首席记者 李玉荣 文/图
“好,好!”
“下一批产品是销往巴西的。”该公司董事长张路军告诉记者,还有俄罗斯、瑞士等一些国家的订单等着出货。
“工人们正加班加点赶货,现在是生产和出口圣诞礼品的旺季,正阳生产的圣诞礼品漂洋过海销往全球。”张路军笑着说。
苦学技术
回乡建厂实现梦想
“能够让乡邻在家门口挣外汇,俺特有成就感。”今年38岁的张路军说,他出生在正阳县熊寨镇韩庄村,有5个姐姐,他是家里最小的。初中毕业后,他到广州一家圣诞礼品加工厂打工。为了学到技术,他3年跳槽6次,最穷困潦倒的时候,饿得喝自来水充饥。在外打工的第4个年头,他给母亲打电话说没钱吃饭,父亲把家里的一只羊卖了300元钱给他汇去。村民知道后说:“这孩子真不争气,出去这么多年了还向家里要钱花。”
“一定要把这个技术学好,不但自己挣钱还要惠及乡邻。”张路军说,一路走来不易,他从一般职工做到总经理,如今他的企业成为浙江义乌圣诞制品企业的领头雁。
“让我感动的是
心系乡邻 村民家门口挣外汇
记者来到正阳县熊寨镇熊寨村一个加工点时,看到10多名村民正忙着用透明塑料盒包装彩球。“按件算钱,一天能挣五六十元。我以前在家就是烧锅做饭,现在这把年纪还能挣这么多钱,心里特高兴。”62岁的张新玲老人笑着说。
“我以前在外打工,现在不用出去了,还能照顾生病的爱人。”正在为圣诞球打条形码的村民刘松华告诉记者,“这些圣诞球产自正阳,销往全球。我们在家门口就能赚外汇,感觉特牛!”
在正阳县产业集聚区一个加工点,46岁的张连梅正在为圣诞球扣球帽。张连梅家是正阳县慎水乡丁庄村的贫困户,丈夫3年前出车祸失去一条腿,她的听力很差,自家的责任田没能力种,丈夫每天捡废品补贴家用。在张路军的帮助下,张连梅和丈夫来到了加工点干活,一个月可挣两三千元钱,生活有了保障。“再也不用捡废品了。”张连梅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县有400多名农民(包括100多名贫困村民)在各个加工点忙碌着。
找准商机 做大出口这块蛋糕
当天上午11时许,在正阳县闾河乡大高村,村党支部书记陈全红正指挥工人们搭建加工车间。
“我们要建一个大点的加工车间,吸纳更多的人来这里上班。”陈全红说,再有几天加工车间就能建好。
“每个加工点一次送来一车半成品,几分钟就被村民‘哄抢’ 一空,肩上扛的,手里提的,大家干劲十足。”张路军说,目前已经在该县的产业集聚区、熊寨镇、闾河乡、新阮店乡、雷寨乡建了20多个圣诞礼品加工点。
“下一步,我将签订更多的订单,不但生产圣诞球,还要生产圣诞树等圣诞礼品,做大出口这块蛋糕。”采访结束时,张路军满怀信心地说。
当记者问张路军一年能赚多少外汇时,他幽默地说:“这是行业秘密,不过你懂的。”
截至发稿时记者获悉,这批圣诞球已经从正阳运往连云港,即将搭上货轮驶往英国的菲利克斯托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