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7年07月13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技司法”渐显实效

发布时间:2017-07-13 08:39:17  

公检法信息互联互通,办案软件自动识别证据程序瑕疵;手机、互联网上司法信息公开,群众办事更方便;办案智能辅助系统把司法人员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现代科技正在与司法体制改革深度融合,“科技司法”正在向你我走来并逐渐凸显良好的成效。

 

防范冤错案件发生

 

“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供述、监控视频、鉴定材料……”检查完手里的各类证据,贵州省贵阳市公安局花溪分局民警将一起盗窃案的相关材料提交到政法大数据办案系统。

按照流程,这套材料会被提交到分局法制大队审核,审核无误后再移送检察院,但案件材料却被系统拦截。系统提示缺少犯罪嫌疑人是否受过刑事、行政处罚的证据。民警补充证据后再次提交,系统“放行”。

这是记者近期与14位法学专家走进司法改革一线看到的一幕。贵阳市大数据办案系统试点单位,通过搭建政法专网和制作五类常见刑事案件证据指引,指导案件侦查人员“照单”收集证据办案。

江苏省检察院研发的“案管机器人”对案件进行大数据分析,自动向办案检察官发出期限预警、风险预警、办案活动差错提示,实现从侦查到批捕、起诉的全程留痕、动态监控。

大数据信息系统带来新变化,推动侦查机关从“凭经验办案”到“按规矩办案”转变,成为遏制冤错案发生的实招、硬招。

 

打开司法便民“大门”

 

今年3月,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百度地图推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检务公开新平台。

打开手机“百度地图”,点击“百度检察地图”中的“检察官徽章(检徽)”标志,全国四级检察机关3000多个检察院的精准定位、职能介绍、联系电话、举报电话一目了然。

居民身份证实现异地办理、跨省异地缴纳交通违法罚款更加便捷、出入境证件手续进一步简化……一批简政放权便民政策让群众办事更舒心。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平台,给人民群众提供最便捷的服务,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机关践行执法司法为民的“着力点”。

如今,超过2000家法院运行诉讼服务网。大厅、网络、热线“三位一体”,人民法院正在努力把诉讼服务中心打造成为司法为民便民的品牌。

信息化,是司法改革的必由之路,更是助推司法便民的关键一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卫东说:“让数据和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在信息化时代,新科技手段可以更好推动司法为民、司法便民。”

 

化解“案多人少”矛盾

 

“案多人少”是政法机关长期存在的一个大难题。立案登记制改革后,更多案件涌入法院,案件数量井喷式上涨,如何缓解这一矛盾?

在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记者看到了科技智能办案的成果。“格式化文书自动生成”、“庭审及办公语音识别”、“电子质证系统”、“文书书写‘左看右写’分屏技术”等技术应用,大大减轻甚至替代了书记员的工作。

先进的语音识别技术,可以把庭审语音准确地转化为文字,还可以自动识别、执行人的语音指令,促进司法人员和办案智能辅助系统互动;一键生成司法文书中的基本内容,减轻司法人员工作量……目前,一些地方运用现代科技提高司法效能,令人欣喜的效果正在显现。      (据新华社)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