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7年06月30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七一前夕探访鄂豫边省委革命纪念馆

发布时间:2017-06-30 08:44:21  

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

——七一前夕探访鄂豫边省委革命纪念馆

□晚报记者   姬淑华   /

焦竹园革命旧址是三年革命游击战争时期中共鄂豫边省委和红军游击队的驻地,以此为中心开辟的鄂豫边革命游击根据地,是南方八省十五块红色旅游根据地之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称之为鄂豫边游击区。这里是被称为“小延安”竹沟革命根据地的前身,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张星江、周骏鸣、王国华、陈香斋、康春、吴恒山等革命先烈,曾在这里开展武装斗争。他们用自己的鲜血、生命,为这里谱写了灿烂的篇章。

七一来临之际,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焦竹园革命旧址,感受老一辈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在这里,记者看到,英烈们的浩然正气和大无畏精神,激励着人们奋发图强、开拓进取,用勤劳和智慧,将革命老区变成和谐的美好家园。

reny170692.jpg 

参观者络绎不绝。

reny170693.jpg 

鄂豫边省委革命纪念馆一角。

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620日上午,记者一行驱车来到了位于泌阳县铜山乡焦竹园村的鄂豫边省委革命纪念馆。记者看到,纪念馆的建筑全部是青砖黛瓦 、飞檐翘角,给人古朴凝重、庄严肃穆的感觉。院子里种的花草树木都郁郁葱葱,充满生机和活力。

据纪念馆党支部副书记黄海山介绍,鄂豫边省委革命纪念馆是三年游击战争时期中共鄂豫边省委和红军游击队驻地。以此为中心开辟的鄂豫边革命游击根据地,是南方八省市十五块红色游击根据地之一。鄂豫边省委革命纪念馆包括焦竹园革命旧址、鄂豫边纪念广场、鄂豫边纪念展厅。旧址房屋为明代建筑,分为西院、东院和一个东偏院,旧址内共有瓦房53间(包括一座楼房)。20009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将旧址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2006年,上级分别拨付专款复建旧址,2007年竣工。

“鄂豫边省委革命纪念馆西距泌阳县城33公里,南距桐柏县城55公里,北距舞阳县城52公里,东距确山县城45公里,南临铜山风景区,334省道从村中穿过,四周群山环抱,环境幽静。”黄海山说。

当天恰逢省国税局干部职工一行83人,来此参观学习,他们有的认真听解说员的讲解、有的认真阅读展览馆中介绍的英烈们的事迹及历史事件、有的仔细观看馆内陈列的英烈们用过的遗物、有的在拍照留念……个个神色庄重、严肃,充满了对先烈的敬重和怀念。

纪念馆的解说员阮慈宝是名90后,当天忙得不亦乐乎。尽管天气非常闷热,但他还是乐此不疲地领着游客观看。记者看到,来这里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趁阮慈宝闲下来,记者忙问他每天的游客量是多少。“平时散客多,大都是周边的人或其他县慕名来的。逢节假日人比较多,一般都是单位组团来的,一天就有好几百人。清明节前,学生来的比较多。特别是七一前后,人最多,每天都要接待几十个单位上千人。”阮慈宝说,“这些单位趁七一前后来,有的是让新党员在英烈像前宣誓入党,有的是带着老党员来这儿重温入党誓词。”当记者问都是哪儿来的游客时,阮慈宝说:“咱们省内的游客居多,也有少数外省的游客。上个星期,我们就接待了山东老促会的十几位老年人。”

这里是革命的摇篮

纪念馆分展览室、卫生室、档案室、作战室等,里面珍藏的有老一辈革命家用过的东西。记者在展览室里看到,有六位鄂豫边省委创始人的硅胶像,栩栩如生,分别是张星江、王国华、仝中玉、周骏鸣、张旺午、陈香斋。他们目视前方,似对革命必胜充满了信心,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向往。

记者根据相关资料得知,鄂豫边省委革命纪念馆是三年游击战争时期中共鄂豫边省委和红军游击队驻地,以此为中心开辟的鄂豫边革命游击根据地(又称桐柏山革命根据地)是南方八省市十五块红色游击根据地之一。

1934年前后,襄枣宜苏区鄂豫边工委和河南省的中共党组织被国民党反动当局破坏殆尽。在腥风血雨之中,曾在江西瑞金参加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受到朱德、陈云接见的王国华、张星江联络仝中玉、周骏鸣、张旺午、陈香斋等一批共产党人挺身而出,奔走相告。19358月,张星江、王国华、张旺午等在唐河毕店商定,将豫南、鄂北两地边区党组织合并成立鄂豫边省委。由张星江任省委书记,王国华任宣传部部长,仝中玉任组织部部长。随后,在泌阳王店南张楼村马长富家的高粱地召开会议,决定在确、泌、桐、信四县接合部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桐柏山革命根据地,以配合南方各游击区的斗争。省委机关设于王店乡张楼、铜山邓庄铺、焦竹园。之后,省委派人三上北方局,又到延安,得到了毛主席、朱总司令和刘少奇的具体指示。

19361月,鄂豫边省委建立了自己的武装——鄂豫边红军游击队,成立之初只有7个人、3支枪。这7人分别是:张星江、周骏鸣、王国华、汪心泰、康春、吴恒山、老汪。由周骏鸣任队长,王国华为指导员,自此不断发展壮大。193710月初,红军游击队在抗战爆发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迅速壮大到400多人。根据党中央《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域工作》的指示,鄂豫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此时独立团已有600余人。1938年初,经周恩来宣布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并根据党中央在鄂豫边区域内建立中原抗战战略支撑点的指示,迁驻竹沟,在邢集整编后开赴抗日前线。

“焦竹园革命旧址是竹沟革命根据地的前身。省委机关迁驻竹沟后,焦竹园曾作为招兵处,在保障中原抗战、人员输送、物资供应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黄海山说。

永远铭记英烈事迹

当天,记者在鄂豫边纪念广场上见到一位老人正在晒艾叶,遂走上前问道:“老人家,您好!您对鄂豫边纪念馆里英烈的事迹熟悉吗?”老人自豪地说:“当然熟悉了,没事时我就进去看看,薅一下院子里的杂草,张星江、周骏鸣、王国华、马长富等英雄人物的事迹我都知道,我们村里人也都知道。”

黄海山说,焦竹园村的人都对英烈们有很深的感情,每逢清明节,他们都过来祭奠先烈,缅怀先烈的光辉事迹。“焦竹园村有位离休干部叫焦润江,今年83岁,他的家就在纪念馆的西侧。他是纪念馆的义务讲解员。他爱跟我们讲,也爱跟游客讲。上世纪30年代,他十多岁。他清晰地记得,经常有一个叫花子来到寨子里。可是这个叫花子不往富人家去,专往穷人家跑,谁家穷就进谁家门,深受人们的爱戴。长大后他才知道那个人叫王国华,人称王老汉。”

在展览室里,记者见到一名女子怀里抱着个一 岁多的孩子,后面跟着一个女孩,在认真地观看先烈的事迹简介。记者问她是哪里人,她说:“我就是这个村里的人,没事我就带着女儿、抱着儿子在这儿转,让孩子从小就接受红色教育。我要让他们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这些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当记者问她的女儿对这些先烈的事迹是否熟悉时,这名女孩说:“我早就对这些先烈的英勇事迹耳熟能详了,妈妈经常带我和弟弟来。”

黄海山说:“先烈们的后代每逢清明节也爱来此参观拜谒,缅怀亲人。去年3月,刘少奇的长女刘爱琴一行来到泌阳县红色革命圣地焦竹园村,参观父辈战斗和工作过的地方,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

采访结束时,黄海山说:“鄂豫边省委革命纪念馆自2007年开馆以来,已免费接待全国各地参观者达120万人次,其中青少年65万人次,每年附近的中小学校都会定期到展览馆参观。2010年,驻马店市公布鄂豫边省委革命纪念馆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2月,河南省公布鄂豫边省委革命纪念馆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