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7年06月23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诲人不倦的劝世良言

发布时间:2017-06-23 11:05:25  

□刘康健

毕竟古蔡多才俊,零珠碎玉光照人。

采得民间歌谣曲,酿作春风荡世尘。

一首小诗吟罢,切入正题。前些日子,史宝珠拿来一沓自己编著的《零珠碎玉》,让我看后“啰嗦”点东西,我便不再推辞,欣然应允。

史宝珠是我熟悉的忠厚长者。他本人长期从事农村基层工作,曾经当过教师、校长,历任村支部书记,乡党委秘书、副书记、镇长,县粮食局副局长。自幼酷爱文学,利用工作之余搜集了一些歌谣、谚语、诗歌、故事等加以整理,同时也经常进行创作活动,写了不少诗歌和散文。“三十余年磨一剑”,艰辛可想而知。他的不少作品发表在市级以上报纸杂志,2007年出版的《碎玉集》,在驻马店文坛掀起了一阵波澜,影响颇大,至今余波未息。如今又编著出版了《零珠碎玉》,真是一浪又起,吹皱一池春水。

作品名为《零珠碎玉》,实则如一线穿珠,闪烁其光;又如出水芙蓉,中通外直,清新自然,婷婷玉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部作品的思想主线为“道德教化”,分为养生篇、生活篇、农事篇、学习篇、工作篇等,如一条闪光的宝石项链,越发珠光夺人,袭人肌肤,动人心魄。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宝珠就是这样一位益友。宝珠之所以为善,是因其“修身、齐家、平天下”的胸襟与抱负,也因其“穷者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追求。临渊而渔,不如退而结网。当仕途与生活的坎坷不平际遇诗人时,他宁可退守乡村,偏居古蔡一隅,挂剑墙上,与乡亲大众往来招呼,与故乡的泥土抱作一团。这就是宝珠,一颗沾满了泥土芳香的宝珠,故其光璀璨,质朴亲切。

弥漫在宝珠灵魂的乡土情结,使宝珠在长期和乡亲大众的交流中汲取了宝贵的创作素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风诗格。宝珠的诗作具有浓郁的教化作用,这也是孔子行教古蔡时大力提倡的一点。孔子对诗作提出了“兴、观、群、怨”的理论,倡导诗歌的社会伦理教育作用,提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诗学主张。这种“诗教”风格在宝珠诗作里随处可见,可谓诲人不倦的劝世良言杰作。例如在《养生篇》里,作者把“养德”作为“养生”之本,把膳食起居置于其后,足可以让读者省悟。如今物欲横流,人心不古,古之大圣先贤似乎黯然失色,今宝珠奋力提振,回归道德,修身养性,乃人生根本。又如《碎玉集》里,句句箴言,读之如读《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了凡四训》《孔子家语》。宝珠的家教谨严,言传身教,不愧为一代长者之风。如《教子处世四十则》一诗,读后十分感人,这首诗从学习、立志、起居、交友、工作、处世、名利等40个方面,对孩子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值得传诵。

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民谣风格自始至终贯穿于全书,这是宝珠乡土情结的内心独白,正如诗人艾青所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宝珠长年蛰居乡村,具有浓郁的乡恋情怀,他热恋他的故乡上蔡,在乡情中漫行,捕捉真善美的灵魂,咏叹田园风光,抒发盛世情怀,探究生命真谛,辨识人生旅途。他从白居易作诗行文的白描风格里摄取精粹,又从蒲松龄搜集民间巷俚俗语的艺术行为中受到启发,孜孜探求出了一种宝珠式的蔡风诗体,明白晓畅,微言大义,便于传唱。这种诗风在《零珠碎玉》的各个篇章里都有体现,这里不再一一枚举。

概而论之,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诗教”杰作,是一部诲人不倦的劝世良言。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