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候多病公爹 帮哥和弟成家
西平“最美嫂子”徐香娥享誉全国
□晚报记者 王冬霞
通讯员 胡军华 文/图
徐香娥。
徐香娥,女,1956年7月出生,西平县柏亭街道东吕社区居民,34年如一日养活4个婆弟,伺候多病的公爹,帮两个哥哥和3个弟弟成了家。她用自己的善良无私和坚忍不拔,书写了一名普通女性平凡而闪耀着大爱的人生篇章。
含辛茹苦养活婆弟
1983年,经人介绍,徐香娥从南阳淅川来到西平县谭店乡东吕村(今柏亭街道东吕社区),与吕祥安结了婚。结婚时吕祥安在平顶山上班,家中有父亲和兄弟7人,最小的双胞胎弟弟只有10岁。双胞胎弟弟不满周岁时,吕祥安的母亲就去世了,两人靠吃狗奶长大。家里只有三间土墙草房、两张破床、几个破凳子,大人小孩没鞋穿,都光着脚,真正是家徒四壁一贫如洗。也就是这样一个家,使徐香娥决心留下来。
婚后一个多月,她和丈夫都辞去工作,徐香娥这个从没有干过体力活、不会做饭也不会做针线活的弱女子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家庭主妇。一日三餐、缝缝补补、里里外外,徐香娥从早到晚闲不住。因人口多、粮食少,每天徐香娥带着弟弟挖野菜、捡柴火。兄弟们穿的都是别人给的旧衣服,没有替换的衣服,每晚等他们睡了,徐香娥就把衣服洗洗烤干,第二天让他们再穿上。冬天弟弟们脚都冻烂了,徐香娥每天晚上给他们用热水洗脚,像亲娘一样疼他们,照顾他们。由此全家人待她也特别亲,弟弟更是把她当成娘,跟她形影不离。七弟经常流鼻血,一流就止不住,没有钱治。徐香娥春节带着孩子回娘家,娘家给孩子的压岁钱她舍不得花,拿回家给七弟看病。
穷则思变,1985年,徐香娥和丈夫开始做生意。起早贪黑,挣了钱,她就给兄弟们添件衣服,隔几天领着两个弟弟到城里吃碗饺子,每次都是她和丈夫站旁边看着他们吃。
为了多挣钱,徐香娥又从南阳同学那里要了丝毯回来织。半年下来她还了外债,还把两个弟弟送去上了学。
兄弟们的婚事也时刻挂在徐香娥的心头,她勤劳苦干,省吃俭用,终于在1993年给老大、老四、老七成了家。之后,她又计划着帮老二、老五盖房子、娶媳妇。苦难总是青睐善良的人,1998年秋,老二患了胃出血住进医院。尽管老二平时能挣钱,且从未交给徐香娥一分钱,但徐香娥还是支付了所有医药费,并给二弟买了新的换洗衣服。10月初老二出院,为让他更好地养身体,徐香娥把他接到自己家尽心照顾。一直到12月底老二身体彻底康复,徐香娥才让他回到自己家里居住。2003年至2005年,徐香娥先后张罗着给老二、老五成了家,她终于舒了一口气。然而日子并没有多大改变,兄弟家大小事都是她的事,妯娌们的娘家人来了,吃住也都是她管。
倾情奉献比亲娘
2005年底,老四患了恶性脑瘤,医生说必须立即手术,当时弟媳没有钱,徐香娥支付了全部手术费。术后输液、化疗、吃药,花了一大笔钱,最后也没有把四弟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当时四弟的儿子10岁,女儿5岁,日子没法过,最终她又和弟媳一家合锅吃饭,两个孩子由她照顾,让弟媳去打工。直到2013年四弟的儿子结了婚,他们才另立门户。智商有点儿低的老六单身,一直跟着徐香娥过日子。
有党的好政策,有各级政府的帮助,徐香娥带领全家人硬拼苦干,生活有了很大改善。2016年11月,他们决定把家里的老房子进行翻修。不幸的是,在扒房时砸伤了老五和老六。两个弟弟被送进了医院,徐香娥忧心如焚。她为两个弟弟交了1万多元的住院费,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打来热水给他们擦洗身体,比亲娘还贴心。老六的伤比较轻,考虑到徐香娥一个人照顾不过来,医院让老六先出了院。老五摔断了肋骨,在医院住了近一个月。这些日子累坏了徐香娥,她每天既要干活,又要按时给五弟送饭、喂饭,晚上还要给他擦身子、洗脚,总是到夜里12时后才回到家。刚开始五弟饭吃得少,徐香娥很发愁,问他想吃什么,他说想吃嫂子擀的面片,徐香娥就给他做手擀面片送过去,他一下子吃了两大碗。徐香娥说:“只要你想吃,嫂子天天给你擀。”直到老五出院,徐香娥每天不管多忙多累,都要给五弟做顿手擀面片。医生、病友纷纷感叹说,这嫂子比亲娘还亲啊。徐香娥的话很朴实,也很感人,她说:“兄弟们娘死得早,很可怜!要是有个亲娘,能忍心让孩子受罪吗?”听得大家忍不住湿了眼角。
30多年来,为了家庭,为了兄弟们,徐香娥千辛万苦,付出了所有的心血和汗水。弟弟弟媳都说:“俺这一大家子,哪个离了俺嫂子都不中!”朴实的话语,饱含了多少深情和感激!
久病床前有孝媳
对待公爹,徐香娥比女儿都细心。公爹患气管炎,长年不离药,徐香娥尽心侍奉,从不嫌弃。不管多忙,她都变着法给公爹做可口的饭菜;不管日子多难,她挣了钱第一件事就是给公爹买药,冬天更是早早给公爹买好大衣,套好新被褥。
2004年,78岁的公爹气管炎转成了肺气肿,徐香娥心里非常沉重,她想,不管花多少钱也要给公爹治病。结果几次住院,花尽所有,也没有治好公爹的病。公爹临走时拉着她的手说:“孩子,这一家欠你的太多,我对不起你,让你受苦了!”公爹走后,好长时间她都没有从痛苦中走出来。
想方设法谋生计
为了改善家庭的境况,徐香娥绞尽脑汁想办法。她卖过牛下水,织过丝毯,办过煤场,开过饭店,几乎每天都是半夜才睡,凌晨即起,像一台从不知道累的机器,不停地转。长期超负荷的劳作,让徐香娥的身体每况愈下。1986年,徐香娥感觉喉咙疼,经检查是喉结,在疼痛难忍的情况下她才去几十公里外的杨庄看病。别人都是家人陪同,而她的丈夫还要干活,天天都是她一个人,有时也感到无比的孤独和恐惧,晚上她总是忍不住泪湿枕巾,但到了白天她又是那个坚强的徐香娥。
1988年,徐香娥患了骨髓炎,腿疼起来要命,却无钱医治,她疼得哭。她一哭,几个弟弟跟着哭,一家人惨不忍睹。医院的医生和乡亲们对她家的情况非常同情,更被她的善良无私所感动,纷纷伸出援手。在大家的帮助下,家里贷了几千元款,让徐香娥住进了郑州骨科医院。在医院住了20多天,从医院回来,村里好多人到村口接她,老年人拉住她的手,边抹眼泪边说:“孩子,你不会有事的。这个家不能没有你呀!”徐香娥听了忍不住放声大哭。
身体痊愈后,徐香娥设法又贷了3000元款,把生病时乡亲们凑的钱一一还上,一分不欠。她说,谁都不容易,危难时候大伙儿帮了自己,这份情永世不忘,怎么能欠钱不还呢?
之后,107国道改道通车,徐香娥东借西借开了个饭店。由于她待人热情厚道,饭菜干净实惠,生意很好,两年就还清了外债。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徐香娥懂得这个理。见饭店生意不错,她就在自己饭店的旁边给老四家开了个饭店,让老四一家也有事做,有钱赚。老七身体不好,也没有一技之长,给别人打工都是干重活,徐香娥每次看到都心疼得掉泪。不久,她又在饭店另一边盖了两间房,给老七开了间小卖部。
虽然历尽千辛万苦,但天道酬勤,徐香娥走得踏实,活得幸福。她的大爱善行被四乡八邻广为传颂,她也多次被上级部门评为好婆婆、好媳妇,2016年当选驻马店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