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7年06月16星期五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发布时间:2017-06-16 08:43:29  

□原无

流行词:怼人

 

小时候,村子里一旦有两个人发生冲突,旁边就会有好事者怂恿道:怼!怼啊!于是本来有可能偃旗息鼓的两个人被煽动得骑虎难下,不得不鼓起斗志拼命相搏。

这是怼的一个典型用法:方言口语词,表示激烈地对抗。除此之外,它还有许多用法。它在河南方言里使用范围广、频率高,音调也不是唯一的,好像能“干”很多事情,可以表示打、骂、批评、吃喝、干杯,还有撞、斗、同归于尽的意思。在其他方言里则通常是顶撞、冲撞、遇见的意思。这么众多的意思没有被《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进去,真是太遗憾了。

 这个相貌古怪的字会让人觉得它可能是由现代人造出来的,实际上,祖先的字典《广雅》里就已经解释道:怼,怨也。原来根正苗红、资历不浅呢。这个字结构上从心,对声。繁体写作“懟”,本义是怨恨。

怼进化到现在和本义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原来表达的是一种心理,而现在是一种行为。现在它不再是怨恨感情的表达,而是行动上的对立、进攻、挑战,其激烈行动是内心对立的真实表现。如此表里如一,是不是已经达到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境界?

这么一个字,掩埋在历史的泥土里那么长时间,现在之所以能被人翻出来热炒,不外乎有以下因素:其一有个性。看看它,不仅“长相”不随波逐流,而且脾性别有洞天。它那略显粗俗的强势让人难以轻易以是非作论断。其二让人忽略了。它只是方言里的口语词,大多出现于民间俚语中,难登大雅之堂。这么多年一直默默无闻,没有多少人注意到它的存在。

它具有直接、粗犷的特点。描述的通常是用力施行的动作,对抗激烈,态度坚决。它有强力作后盾,开始时总显得势头迅猛,像闪电,像山洪,像程咬金的三板斧,形成了压倒对方的强大气势。但它往往因为缺少深虑而带有冲动的成分,所以缺少持久的韧性。不过,不管行为是不是正确,反正心里认为是对的,然后就直接表达出来。有心做底,告诉我们它并非矫情的,不是虚假的,没有掩饰的。

怼的风格特色与中原文明的质朴、粗犷、坦率、简单特点相当一致,和南方文化的细腻、精致、温婉、含蓄味道有明显的差别。可以把它看作黄河流域部落性格的写照。数千年前,北方各个部落的冲突斗争,大都是因为“怼”而升级,而后以“怼”作结局的。北方人这种硬朗的性格至今没有被磨灭。如果和北方人一起喝酒,你说“把这杯酒怼了”比说“把这杯酒干了”更让人觉得亲近、坦诚,更容易让气氛变融洽。虽然坦诚,但因为粗犷中会夹杂着戾气,硬朗里常裹带着胁迫,所以,它与现代文明的宽容、谦让精神走向并不一致。现代文明告诉我们,针对矛盾和怨恨,最好的办法不是针锋相对,以暴制暴,而是以更理性的行动实现以柔克刚。

但是,如果没有了那种怼劲儿,它还是它吗?如果它向现代文明缴械投降,悄然退隐,世界会不会少了一种别样的风味?如果它认为自己是支撑文明的血性脊梁,一如既往坚守它的领地,人们应该为它点赞,还是应该对它敬而远之?现代文明在完善自己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元素究竟应该如何取舍?这的确是一个复杂而又耐人寻味的课题。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