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 审执结各类案件255664件
——解读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晚报首席记者 李 杨
6月15日上午,在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张社军代表市中级人民法院向大会作工作报告。五年来,全市法院受理各类案件263294件,审执结255664件,分别比前五年上升了54.57%和60.20%。其中,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各类案件31881件,审执结31390件,分别比前五年上升了47.79%和54.84%。2016年全市法院受理各类案件数量达到84552件,位居全省第五位。2016年我市法院的执法满意率位居全省法院系统第七位。
审结集资诈骗等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58件106人
五年来,全市法院审结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绑架等暴力犯罪案件2965件3389人,审结抢劫、抢夺、盗窃、诈骗等侵财犯罪案件3667件4962人。依法从严惩处毒品犯罪,积极参与禁毒综合治理,审结走私、贩卖、运输毒品犯罪案件954件1271人。依法参与非法集资案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审结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58件106人。
积极推动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从严惩处职务犯罪行为,依法审结各类职务犯罪案件902件1232人。其中,被告人原为处级以上干部23人。
构建立体化诉讼服务网络
广泛开展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军营活动,扎实开展“开学第一堂法治课”、“预防校园欺凌法治宣传教育”、“关爱留守儿童、城乡孩子手拉手”等活动,两级法院院长及300余名法官走进中学、大学校园,举办法治讲座、模拟法庭、播放法治微电影4200余场次,赠送普法宣传书籍资料3万余份,受教育学生达100万余人。建成全省最大的室内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邀请18000余名中小学生前来参观学习,帮助提升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
构建以诉讼服务大厅、诉讼服务网、12368热线为主要内容的立体化诉讼服务网络,积极为当事人提供一站式、综合性、低成本的诉讼服务。推行网上立案,制订实施《关于依法保护诉讼当事人诉权的意见》,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自诉和申请,当场登记立案,严格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自2015年5月1日实施立案登记制以来,当场立案率为99.6%,有效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立案难问题。
强化弱势群体司法保护。连续8次开展“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集中办理活动”,坚持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为4566名农民工追回劳动报酬1.15亿元。连续5次开展“保护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合法权益”专项活动,开辟绿色通道,快审快结涉及“三留守”人员的各类案件4869件,涉案金额2565万元。
将失信被执行人信息纳入全国法院失信“黑名单”
加强网络执行查控系统建设,查询被执行人银行开户、工商登记、证券、车辆等信息766万条,冻结金额20.3亿元,21276起案件得以顺利执结。持续推进网络司法拍卖,成交382件,成交金额5.05亿元,为当事人节省佣金0.25亿元。
强化信用惩戒,将48623名失信被执行人信息纳入全国法院失信“黑名单”,在出国出境、乘飞机、坐高铁列车、住星级宾馆、参加招投标和贷款等方面予以限制。加大曝光力度,将26782名失信被执行人信息发布在官方微信、晾晒在广场屏幕、张贴在单位住所,其中5173人慑于压力主动履行了义务。
推行网上办案、网上管理、网上监督、网上服务
加快推进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庭审等公开平台建设,推动审判执行工作全过程、全方位公开,以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发布生效裁判文书125361份,直播庭审7211次,不断拓展司法公开范围。加强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新媒体建设,市中级人民法院官方微信粉丝人数已有14.5万余人,在全省政法系统微信影响力排行榜(法院篇)稳居前五名。
全面推进审判管理改革。推行网上办案、网上管理、网上监督、网上服务,对案件办理实行全程动态跟踪监管,着力提升案件审判质效。制定《进一步加强审限管理的暂行规定》等制度措施,每月定期组织召开执法办案推进会,评选办案标兵,讲评审判质效工作情况,强力督促审判质效提高。2016年全市法院案件结收比位居全省第一,基本实现动态均衡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