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放弃都市生活的年轻人
□晚报记者 苏 莉
5月29日早上8时许,泌阳县黄山口乡李仙桥村,29岁的年轻人刘玺在麦田中干活,皮肤黑黝黝的他精神十足。“凌晨四五点就到地里了,30多亩小麦,趁着好天气抓紧时间收割完,还可以帮助村里的留守老人。”刘玺说着,提起水桶咕咚咕咚喝了一气,又忙碌起来。
小夫妻麦田配合默契
刘玺从学校毕业后,在北京承包快递业务。因为要照顾母亲和奶奶,更看好了家乡的山山水水,在北京发展很好的他,带着妻儿回到小山沟,种田、养殖,立志在山沟里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当天,记者从市区前往泌阳县黄山口乡。一路上,田间各种型号的收割机、播种机忙个不停,到处是丰收的景象。李仙桥村空气清新,散发着麦子的清香,随处可见人们在麦田内紧张忙碌着。刘玺的母亲王梅带着孩子们在院子里玩,小院内充满笑声。
记者与王梅一起,前往村子西边他们家的麦田。一路上,烈日当头,别看王梅已经60多岁,走起路来如一阵风。爽朗的她跟记者说着家里的情况,“哈哈”笑个不停。“过去,提起麦收浑身难受,很多年轻人根本吃不了这个苦。”王梅说,李仙桥村位于山脚下,道路不通,很多田地都在山坡上。以前每到麦收时节,村民们早早起床,拿着镰刀,一直干到火辣辣的太阳照得人睁不开眼,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一个麦季下来,人累得蜕一层皮。看,东边那一大片麦田都是俺家的。”王梅指着一大片麦田对记者说,儿子、儿媳干活麻利得很。顺着王梅的指引,记者见到正在忙碌的刘玺和他的妻子冯颖,俩人配合非常默契,地头整整齐齐地摆放着装好的麦子,这些麦子很快就会有人前来收购。
“我们本来就是农村人,干农活不怕苦,不怕累,况且现在都是机械化。”刘玺对记者说,20岁那年,他刚刚走出校门。他一直想走出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到外面去工作。他在工地干过泥瓦工、干过夜市,做过麻辣烫,在工厂当过保安,后来在北京承包快递业务,生意还算不错。但那个时候,一年到头,只能回家一次。这几年,奶奶和母亲渐渐老了,自己也已经成家立业。
扎根农村 科学种田
去年,他回到家,看着母亲因为种田累弯的腰和头上的丝丝白发,他决定回家乡。这个想法得到了他妻子的支持。说干就干,将北京的事情处理好后,他先在驻马店市区购买了一套住房,好让老人过来享福,又花十几万元钱,购买了多功能的农业机械,准备扎根农村,科学种田。
现如今,“村村通”修到了家门口,村民们或靠山致富,或到外地务工,村里变化日新月异。“现在,很多村民购买了联合收割机、播种机,大家根本不用发愁麦子熟后没法收割。”刘玺说,大型联合收割机、小型收割机、播种机等,在这个往日偏僻的小山沟里随处可见,这样,不但大面积的小麦能完全收割,而且山坡上的小片麦田也不用人工收了,大家切实感受到农业机械化的好处,科学种田同样可以致富。
“几十亩麦田,预计两三天就能割完。”刘玺说,在田间不用干体力活,回到家里看着老人、孩子们的笑脸,心里格外甜。他和村里的几个好哥们商量好了,村子里一些留守老人行动不便,大家挤时间帮助老人们收割麦子、播种,让在外闯荡的人们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