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记者 肖婷婷 通讯员 陈思妤
“脑卒中包括脑梗塞和脑出血,是一种致死致残率很高的疾病,必须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昨日,笔者在市中心医院采访时,该院神经内科主任赖学章说。
随处可见
脑卒中后遗症患者
5月21日上午,记者在市区的一些公园和广场发现,除了跳广场舞、打太极的老年人外,还有一些人步履蹒跚,有的需要搀扶,有的借助小推车走路。记者了解到,这些人都是因患脑卒中留下了后遗症。
记者观察发现,他们中最大的60多岁,最年轻的不足40岁。“患了脑出血、脑梗塞,能留下生命,还能凑合着走路,已经算是好的了。”一名患者家属说,脑出血、脑梗塞都是要命的病,侥幸留下性命的也因后遗症很难再正常工作和生活。
患者呈年轻化趋势
一过40岁就得防。接受采访时,赖学章告诉记者,脑卒中患者呈年轻化趋势,如果有家族遗传史,40岁一过就得关注自己是否有患脑卒中的风险。患者一定要对自身的生活习惯加以管理,进行早期筛查。
赖学章介绍,脑卒中发病急,必须争分夺秒治疗。脑卒中发病具有急、危、重的特点,治疗是否及时,直接影响以后的生活质量。因此,诊疗必须争分夺秒。临床发现,不少患者存在认识误区,比如觉得手麻一下、胳膊或腿没力气不用去医院。这种想法不对,若不及时治疗,很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延误和加重病情。所以,一旦有症状,要及时就诊。
“预防脑卒中,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尤其重要,要管住嘴,迈开腿。”赖学章介绍,控制情绪很重要,不少心脑血管病患者,情绪容易激动,这会造成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大量分泌、血管收缩、血压和血糖升高,血糖升高需要一定时间代谢,在这个过程中会对血管造成损害。因此,建议性格比较急躁的患者保持好情绪,降低疾病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