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7年05月15星期一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98岁老父亲是儿子心中的安慰

发布时间:2017-05-15 09:15:46  

□晚报记者   任羽   /

一个清雅的小院、一位虽98岁但仍精神矍铄的老人,对于确山县瓦岗镇邢店村相寺岗村村民赵红卫来说,这是他最大的安慰。老父亲虽近百岁,但他丝毫没有感觉到是累赘,反而农活忙时他们一走就是一天,他心中也不会担心,因为老父亲会给自己做饭,还会把自己收拾得妥妥帖帖。55岁的赵红卫明白:98岁的老父亲和家会一直等待着他。

reny170534.jpg 

赵万玉老人和儿子在一起。

reny170533.jpg 

老乐山脚下的宁静村庄

确山县瓦岗镇邢店村相寺岗村,是一个与老乐山相邻的村庄。风景区的秀美同样渲染了这里。平坦的水泥路通到每户人家门口,树荫下,老人、孩子惬意地过着自己的每一天。住户的房子整齐、美观,村庄中心还有专门的健身活动区域,几位老人正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宁静、祥和,是相寺岗村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接到新闻线索后,记者来这里寻找98岁的赵万玉老人。在其儿子赵红卫的引领下,记者来到他们家。这是一个清雅的小院,院内干净,记者正思忖老人这会儿在干什么时,只见一位老人迎了上来。天气还有些凉,但老人穿得比较单薄。见到记者,老人还主动打招呼。如果不是看到老人的身份证,记者还真不敢相信,眼前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今年98岁。

赵红卫姊妹5个,有3个姐姐和1个妹妹。大姐今年已经70岁,她的孙女都上小学了。提起家里的孩子,赵红卫一脸的自豪。“我们家的孩子读书都可以,有大学生,还有硕士生、博士生。”赵红卫说。坐在一旁的赵万玉听了,也乐呵呵地点点头。

据赵红卫讲,在他们这个村里,长寿的人多。他们村60多人,80多岁的有十几个。随着年岁的增长,一些老人不在了,但目前长寿的也很多。

勤快的98岁老人

赵万玉是泌阳县泰山庙人,他七八岁时随家人一起逃荒来到这里。他们一家七口人在邢店村落户,从此以卖馍为生。

“开始我们在邢店村住,后来搬到这儿,当时就我们一家,几天还不见一个人,不像现在车多、人多。”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赵万玉颇有感触地说。

赵万玉给记者讲述了他的经历。他20岁时,被国民党抓壮丁抓走,后来到确山县政府保安队当兵。日本军攻陷确山后,他随部队逃到泌阳,在深山里整整待了一年。那时,深山里没吃的、没穿的,挨冻挨饿撑了一年多的时间,他才随队伍回到确山县。临近解放,他才被允许回家,过起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

赵万玉是个勤快人,从不闲着,犁地、耙地……样样在行。在部队里,赵万玉学会了做饭。农闲时,赵万玉就组织一帮亲戚,为村里办红白喜事准备酒席。就这样,赵万玉一干就是30多年。不只本村的人请他做酒席,附近村的人也邀请他们。后来,赵万玉的队伍扩大了,有十几个人。大家分工合作,既增加了收入,又锻炼了身体,何乐而不为。

去菜园里收拾菜,是赵万玉最大的爱好。赵红卫家旁有一个菜园子,一直都是赵万玉打理的。园里种了各种蔬菜、瓜果,长势很好。从翻土、撒种,到浇水、采摘,都是赵万玉自己做,赵红卫根本就没管过。

擅长做红烧肉

“做红烧肉可是俺父亲的拿手好菜。今年春节期间,他还给大家做了红烧肉,孩子们又饱了口福。”提起父亲的手艺,赵红卫骄傲地说。

据赵红卫讲,他父亲做的红烧肉是独一无二的,味道鲜美无比。他父亲做红烧肉用的糖浆是自己打的,打到啥程度,老爷子有一套方法。老爷子做出来的红烧肉色泽鲜亮、肥而不腻,亲戚朋友吃了都赞不绝口。

赵红卫有一个亲戚,住得比较远,每次来都会缠着赵万玉给他做红烧肉。看着亲戚那渴盼的眼神,无论再忙再累,赵万玉也会赶快下厨,做一碗热气腾腾的红烧肉,让他解馋。

做红烧肉的手艺,赵红卫硬是没有学会,反倒是被他的侄儿学会了。赵红卫的侄儿学会后,试着做,越做越像,后来竟做得和赵万玉的差不多了。尽管这样,每逢节假日,只要孩子们有要求,赵万玉还是会下厨,用心做出色美味鲜的红烧肉。在他看来,只要孩子们喜欢,他累点、辛苦些也没啥。

对待家人,对待孩子,赵万玉从无怨言。儿子赵红卫做什么,他也跟着做什么。几年前,赵红卫种了几亩夏枯草。逢收获季节,赵红卫剪夏枯草时,赵万玉也跟着剪。有时一坐就是半天,赵万玉丝毫没有怨言,而是义无反顾地支持儿子。

与世无争气更顺

“俺父亲最大的特点是,与世无争、心态好。”赵红卫说,他父亲赵万玉很少与人抬杠,在村里也很有威望。村里有人吵架、打架,遇上事情处理不好家人生气的,都会找他父亲。他父亲也从不会拒绝,七八十岁时还去给人家劝架呢。

谈起自己的生活,赵万玉老人心满意足地说:“吃的、穿的、住的,啥都好!”言谈中更是显露出老人易满足的平和心态。

不仅心态好,赵万玉老人的生活还很有规律。他不睡懒觉,每天5时许就起床,屋里有活干就干,没活干就去外边悠悠。他喜欢吃素,一日三餐以素食为主。早饭通常是牛奶加鸡蛋;午饭很少吃米饭,以馒头、菜为主;晚饭一般都是面条,这也是他最喜欢吃的饭。他不喜欢吃荤菜,最多吃些红烧肉,且还是自己做的。

生活有规律,饮食以素食为主,勤快、爱劳动,这些造就了赵万玉健康的身体。去年,赵红卫带父亲去医院检查身体。等检查结果出来,看到体检单子,医生不敢相信地说:“这指标好得很,不像90多岁人的,倒像是二三十岁年轻人的。”

虽然家中有一位近百岁的老人,但赵红卫心中颇为轻松。“父亲在家没一点儿问题,他生活能自理,我也放心。”赵红卫告诉记者。轻松的话语显示出和谐的家庭氛围,记者心中明白,于儿子,于父亲,是一样的安慰。

采访札记

老人要“勤快活”

□任羽

在看到的新闻报道中,经常有不赡养老人的例子。老人凄凄惨惨,子女也狠下心来,对老人不管不顾。同样是在农村,在记者采访过程中,记者却看到了寿星们的幸福生活。在这些老寿星身上,记者发现了一个共性:老人都很勤快,生活都能自理。

中国人有传统的养儿防老思想,但社会发展的触角已深入到角角落落。过去,四世同堂的家庭模式为“老有所养”提供了家庭保障,而随着人口流动加快,居民住房条件改善以及民众家庭观念逐渐转变,儿女满堂、子孙绕膝的传统生活习俗在中国越来越鲜见,家庭养老的功能也愈发有限。孩子们多外出打工、早出晚归做小买卖,这成为农村的普遍现象。老人如何养老,这一方面呼吁社区养老的框架要尽快搭建起来,另一方面也对老人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赵万玉老人爱劳动,这不仅是人的美德,也是长寿之本。早在唐代,我国伟大医学家孙思邈言:“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亚里斯多德写道:“生命需要运动。”

翻开长寿录的史册,没有一个懒惰者能健康长寿。 有人调查过,长寿老人无一不是活到老、做到老的勤快人。懒惰者是指那些在工作和生活中终日无所事事、消极怠慢、意志消沉、不求上进的人,他们多老态龙钟、未老先衰,因为懒惰是对身心健康百害无一利。

人们常说“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其实“为”就是要勤,能勤便乐在其中,这就叫老人“勤快活”。 老人“勤快活”,子女也不会感觉到负担重。这样老人和子女就会互为安慰,成为彼此的“家”。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