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英
江南五月,端午节带着艾的清气、糯粽的甜香和历史的苍凉又姗姗而来。
溯历史长河而上,公元前278年5月的一天,一声悲天悯人、响彻天宇的长叹,一个孤高清瘦的身影,一次跃向汨罗江的世纪之跳,铸就了一个让国人刻骨铭心而又五味杂陈的节日。从此,这一节日和一个伟大的灵魂永远地连在了一起。这位特立独行、大写的人也如璀璨星斗,永远地闪耀在历史的天空。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人间。”从来不随俗流的屈子,品格高洁,喜与花木结友,爱和虫鱼相伴。在远离尘嚣的放逐中,忧国忧民情怀的发酵,山野兰桂香气的浸润,酿出了亘古缠绵清新无比的辞卷《离骚》。这中国文学史上的旷世之作,是中国文化星空中的第一缕诗魂,是一个爱国志士的内心独白。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子对故国山水、臣民的依恋,如天边的云空中的鸟,纵使穿越千山暮雪、历尽风霜磨难,仍无怨无悔,不改初心、不忘归程。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诗人的心,时时系着国家安危、民间疾苦。
屈子曾屡屡上陈内修法度、外御强秦之策,“好细腰”之楚王不仅不用,反将他放逐蛮荒之地。
及至强敌攻陷都城,三闾大夫恨无回天之力,遂纵身一跃,自沉江底,作最后的抗争。这悲壮的一跃,竟让那凄美的浪花鸣溅了两千多年。屈子不屈的生命也驾驭、规范了文明两千多年,奠定了华夏民族永恒的家国情怀,也让那源于湘、赣、鄂边界的汨罗江有幸名播四海。
“猿愁鱼跃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农历五月的一天,我心飞翔,于汨罗江畔把酒凭吊,心潮逐浪。恍惚中竟寻觅到那豪放如大江东去、婉约似杏花春雨的诗词之源头,也寻觅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无湘不成军”“湖南活一人,中国不会亡”之豪气、血性和坚毅的源头。此时,我的耳边还响起了“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礼赞屈原的吟哦:“帝子不来山鬼哭,一天风雨写《离骚》。”
谭嗣同幼承家学,素有大志,对屈子非常仰慕。变法失败后,谭嗣同面对屠刀,决死明志,践行“变法流血,当从我始”之誓言,在中国变法图强的史册上谱写了辉煌的一页。此时此地,我还想到了出席中共“一大”的湘鄂翘楚,想到了苍苍岳麓书院“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楹联……历史表明,也只有这三湘四水际会之津,薪火相传、俊采星驰之地,才配这八个字!
噫吁兮!我被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凝聚力深深吸引了,我被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涅槃精神深深震慑了。面对砖石的长城,侵略者的大炮曾耀武扬威,而面对精神的血肉筑就的长城,法西斯心惊胆寒,无可奈何。“二战”时,三次长衡血战和雪峰山之战,令侵略者胆寒。
“九死三湘水,千秋一放臣。”一年一度普天同祭龙舟竞渡的端午节,是后人对屈原精神的最高褒扬,是历史对屈原人格和价值的肯定,也是对殉国者寄托的无尽哀思和崇尚之情。
不产生英雄的民族是可怜的民族,有英雄而不知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屈原如虹的正气和抗争精神则光照万世、彪炳千秋,永远地镌刻于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
惨痛的历史告诫国人:好战必亡,忘战必危。慎战绝非避战。“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追梦路上,有屈子等先贤永生的灵魂、不朽的作品激励,有中华崛起之信仰的大纛旗引导,炎黄子孙求索前行的滚滚铁流必将无可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