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是指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生活服务,满足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本需求。养老服务业主要包括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城乡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养老服务主体、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医养结合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等方面的内容。
上个月,《成都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简称《规划》)正式发布,提出成都将健全和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到2020年,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100%,农村社区(行政村)覆盖率达80%。
老人们在接受养老服务。
九旬老人求助陪看病
记者从成都市民政局了解到,“十二五”末,成都市已初步形成“9073”的养老格局,即90%的老年人通过自我照料和社区服务实现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社区提供的各种专业化服务实现社区照料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集中养老。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成都还将进一步完善“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重点做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和家庭养老支持政策和措施。在此过程中,“孝行通”“长者通”“颐居通”等社区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日前,记者前往锦江区长者通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探访。该中心成立于2012年2月,是由政府引导,社会企业运作,引进香港先进的服务技术和理念,为老人提供全天24小时紧急求助、生活服务、健康服务和主动关怀服务的专业居家养老服务机构。
下午2时许,呼叫援助坐席接到了家住龙王庙正街的李婆婆来电。李婆婆说她已93岁,行动不便,最近几天持续咽喉疼痛。但她儿子远在云南,不能立即回家,因此想请义工陪自己到川大华西口腔医院看病。问明李婆婆的基本情况和需求后,坐席工作人员马上联系客服部,就近安排工作人员上门陪同李婆婆去医院求诊,并将此事电话告知她的儿子。
记者在呼援记录表上看到,类似的服务案例还有很多。比如,家住万科城市花园的王婆婆每天下午3时到5时,要求一位工作人员上门陪她逛街;家住牛王庙的王爷爷要求工作人员每天上门为他烧一次开水;家住金牛区的残疾老人毛老师,摔倒了不能动,需要有人协助他起来。
洗衣做饭每小时收费30元
锦江区长者通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任黄东告诉记者,该中心隶属锦江区妇幼保健院医疗集团,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都是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以及集团下属各个日间照料中心的专业人员。服务收费视具体服务项目和频次而定。比如,临时性的,上门理发每次10元、洗衣做饭保洁等每小时30元;定期的生活照料则根据服务频次和每次的服务时长,每月数百元到数千元不等;还有物业维修类的,比如更换水龙头20元一次。目前,长者通服务范围已覆盖五城区和高新区的100万余人,累计用户达2万人,接听老人需求来电50余万次,提供服务3.62万次。服务满意度98%。目前,每天接听来电稳定在300~400次之间。
“因为操作便捷和对我们的信任,不少老人在紧急求助的情况下也选择了呼叫我们。”黄东介绍,老人们只需按一下 长者通上的救助键,呼叫中心的电脑系统会准确无误地显示出老人的姓名、家庭住址等信息。截至目前,中心已经帮助老人们完成了310次向120、110、119的紧急求助。
最理想的是社区养老
市民陈小姐告诉记者,她家几代人的养老理念存在明显差异。“奶奶70多岁,几年前爷爷去世后,奶奶就搬来跟我爸妈住了。但我爸妈都50岁上下,还没退休,所以大多数时间,奶奶都是独自在家或去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喝茶、打麻将。家里偶尔聊起养老院的话题时,可以明显感觉到,奶奶很抗拒,觉得那些去养老院住的人都是被子女遗弃的。但是我们又很担心,如果以后她生病了,谁来照顾?对于病人的护理,保姆通常并不专业。”陈小姐说。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陈父陈母主动提出自己以后要去养老院养老。“我是独生子女,他们很能理解未来我将面临的生活和工作压力,现在就跟我说这些打算,当然是因为爱我,想减轻我的负担,但我也爱他们,并不想跟他们住太远。”
陈小姐说,自己心中最理想的养老模式是社区养老,让家中老人在熟悉的生活环境里就能享受到完善的养老服务。比如,搭建一个信息平台,洗衣、买饭、做饭、健康护理等服务,可以像现在用APP点外卖一样简单,老人自己或者子女代为操作都可以。
“据我所知,现在成都已经有类似的养老服务平台了,但是平台的覆盖面、资源的丰富性以及操作的便捷度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陈小姐说。
(据《成都晚报》 薛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