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
“老顽童”吴文俊走了
吴文俊先生95岁生日
吴文俊先生
吴文俊是中国数学界的泰山北斗,1956年就与华罗庚、钱学森一起获得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他开创了近代数学史上第一个由中国人原创的研究领域。
吴文俊1919年出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9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中科院数学所、中科院系统所、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任职。
吴文俊对数学的主要领域——拓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引进的示性类和示嵌类被称为“吴示性类”和“吴示嵌类”。他导出的示性类之间的关系式被称为“吴公式”,是上世纪50年代前后拓扑学的重大突破之一,成为影响深远的经典性成果。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他开创了崭新的数学机械化领域,提出了用计算机证明几何定理的“吴方法”,被认为是自动推理领域的先驱性工作。
吴文俊曾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2000年)、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56年)、首届求是杰出科学家奖(1994年)、邵逸夫数学奖(2006年)、国际自动推理最高奖——埃尔布朗自动推理杰出成就奖(1997年)等。
为现代数学开拓新天地
2000年的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被授予两个人,一个是吴文俊,一个是袁隆平。在当时的介绍中,吴文俊的成就是“对数学的主要领域——拓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开创了崭新的数学机械化领域”。
拓扑学被称为“现代数学的女王”。上世纪50年代前后,吴文俊由繁化简、由难变易,提出“吴示性类”、“吴公式”等,为拓扑学开辟了新的天地。
吴文俊的工作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令国际数学界瞩目,也因此成为影响深远的经典性成果。吴文俊的工作被5位国际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得主引用,许多著名数学家从中受到启发或直接以他的成果为起始点之一。
“对纤维丛示性类的研究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数学大师陈省身这样称赞吴文俊。
吴文俊的各项独创性研究工作使他在国际、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2010年,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编号第7683号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吴文俊星”。
“中国古代数学给了我启发”
“我喜欢自由自在,做些有意思的事情。”在吴文俊心里,数学研究就是件“有意思”的事,尤其是晚年从事的中国古代数学研究,更是自己“最得意”的工作。
上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的“吴方法”,被认为是自动推理领域的先驱性工作,对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研究影响深远。
这一开创性研究,就是吴文俊在中国古代传统数学的启发下取得的。
在同一时期,吴文俊还用算法的观点对中国古算作了正本清源的分析,认为中国古算是算法化的数学,由此开辟了中国数学史研究的新思路与新方法。
“我非常欣赏‘中国式’数学,而不是‘外国式’数学。”吴文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古代数学一点也不枯燥,简单明了,总有一种吸引力,有意思!”
“让人踩在我的肩膀上再上去一截”
吴文俊在70岁的时候,曾经写了一首打油诗:“七十不稀奇,八十有的是,九十诚可贵,一百亦可期。”
到了80岁的时候,吴文俊对这首诗做了微妙的修改,把每一句都增加了10岁。
“做研究不要自以为聪明,总是想些怪招,要实事求是,踏踏实实。功夫不到,哪里会有什么灵感?”吴文俊曾在采访中这样说。
“数学是笨人学的,我很笨的,脑筋‘不灵’。”他说。可就是这样一位自认为“很笨”的人,总能站在数学研究的最前沿。
面对各种荣誉,吴文俊看得很轻。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后,他说:“我不想当社会活动家,我是数学家、科学家,我只能尽可能避免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吴文俊也曾谦逊地说:“不管一个人做什么工作,都是在整个社会、国家的支持下完成的。我们是踩在许多老师、朋友、整个社会的肩膀上才上升了一段。应当怎样回报老师、朋友和整个社会呢?我想,只有让他人踩在我的肩膀上再上去一截。”
年近六十学习计算机
对新事物的好奇热衷和不断探索在吴文俊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处处可见。
上世纪70年代,吴文俊到计算机工厂劳动,有机会第一次接触到了计算机。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和认识,他切身感受到了计算机的巨大威力,敏锐地觉察到计算机的极大发展潜能。“对于数学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一个不可估量的方面是计算机对数学带来的冲击。在不久的将来,电子计算机之于数学家,势将如显微镜之于生物学家,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那样不可或缺。”吴文俊说。
于是,当时已年近六十的吴文俊决定从头学习计算机语言。其间,他在袖珍计算器和台式计算机上编制计算程序,尝尽了在微机上操作的甘苦。
“那时计算机的操作可不像现在的计算机这么简单方便。”吴文俊说。
在利用 HP—1000 计算机进行研究的那段时间,吴文俊的工作日程每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清晨,他来到机房外等候开门,进入机房之后便八九个小时不间断工作;下午5时左右,他步行回家吃饭,并利用这个时间抓紧整理分析计算结果;傍晚7时左右,他又回到机房工作,有时候是在午夜之后回家休息。为了节省时间,吴文俊平时也节制业余爱好,读小说只读短篇,怕长篇耽搁时间。
受计算机与古代传统数学的启发,1976年底,吴文俊形成了一个初等几何定理的机械化证明思想。经过几个月的试验,终于在 1977 年春节前成功地用这一思想证明了一些定理。这一研究开创了机器定理证明的时代,国际上称为 “吴文俊方法” 和 “吴消元法” ,实现了初级几何与微分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抓住了数学机械化研究的核心,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些创新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实现笛卡尔与莱布尼茨提出的以机器代替人脑来促进数学研究与思维方式、方法的变革迈出了一大步。
只要觉得好奇 就想试试
生活中的吴文俊被老伴儿笑称“贪玩”,活力不亚于年轻人。
在熟悉的人眼里,吴文俊是位“老顽童”,乐观开朗,常有一些惊人之举。有一次去香港参加研讨会,开会间隙出去游玩,年逾古稀的他竟坐上了过山车,玩得不亦乐乎;一次访问泰国期间,他坐到大象鼻子上开怀大笑,还拍下了照片。
每每提起这两次经历,吴文俊都说,只要觉得好玩、好奇,自己就想试试。
常常有人向吴文俊请教快乐长寿的秘诀。他总是说,我信奉丘吉尔的一句话,能坐着就不站着,能躺着就不坐着,要让生活尽量轻松平淡,不要被无谓的烦恼干扰。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