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海军之父”刘华清:
如果中国没有航母 我死不瞑目
中共中央政治局前常委、中央军委前副主席刘华清(右二)。
刘华清多次赴西沙视察。
“我国对航母作过可行性研究,我也为此做了一些工作。”在个人回忆录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前常委、中央军委前副主席刘华清如此总结其对中国航母发展的贡献,之前他曾担任海军司令员7年之久。
尽管他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一些工作”,人们却早已将“中国现代海军之父”、“中国航母之父”两顶桂冠加冕于他。
“文革”期间航母梦搁浅
1970年,刘华清组织航空母舰的专题论证,不久之后即搁浅;1975年,他“憋不住”向毛泽东、邓小平两位中央领导人“上书”,力陈上马航母的重要性;1982年之后,他任职海军司令员,一手推动了航母的前期论证与预研工作;1987年,他又一次汇报,将航母列为海军未来装备规划的最关键问题。
刘华清还曾作为首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登上了美国“小鹰”号航母,其规模气势和现代作战能力,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以至于刘华清后来认为,正是航母的出现,把海战的模式从平面推向了立体,实现了真正的超视距作战。
刘华清第一次与航母结缘可以推到1970年,当时他54岁。刘华清组织了第一次的航母专题论证。1970年7月,国防部第七研究院召开了成立大会,航母项目启动。但不久之后,由于一系列变故,这个项目最终搁浅,刘华清的“航母之梦”也搁浅了。
在1975年的一次“憋不住”的汇报中,他又一次向毛泽东和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力陈“有必要尽早着手研制攻击型和护航型航空母舰”。
刘华清还将航母问题与海军作战方针结合起来考虑。他认为,海军作战的方针仍是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在近海以歼敌为主,同时也要敌进我进,既要在近海,也要到远海敌后打击歼灭敌人。为了解决水面舰艇和潜艇到中、远海作战的空中掩护、支援配合等问题,有必要尽早着手研制航空母舰。
刘华清建议,不要再搞十年规划中的8000吨的大型导弹驱逐舰,可将当时已试制出的中型导弹驱逐舰改进提高来代替它,将搞大型驱逐舰的人力、财力拿出来搞航空母舰,先搞常规动力的,排水量在4万吨左右,不一定要搞8万吨、10万吨的。
第一次踏上航母
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不久后,时任美国国防部长布朗访华,表示了开展军事交流合作的意向并邀请中国国防部部长回访。为了先期了解、考察美军装备状况,提前交换意见,美方同意中国先派遣一个军事技术代表团前往美国,中央军委决定由刘华清带队赴美。
曾任中国舰船研究院副院长的尤子平当时以总工程师的身份,随刘华清一同访美并第一次登上美国的航空母舰。尤子平回忆说,那一次在美国的考察历时11天,最后一天,代表团参观了3艘美军军舰,即“福克斯 ”号导弹巡洋舰、“塔拉瓦”号两栖攻击舰和“小鹰”号航空母舰。这3艘军舰均为美国海军的重型主战舰艇,虽然美国海军接待隆重,礼遇甚高,但技术露底不多。
航母论证工作启动
1982年,刘华清被任命为海军司令员,“以往从外围观察和思考的”航母在他心头的分量大不相同了。
去年,刘华清的老部下、海军前装备技术部部长郑明曾在《现代舰船》发表长文,回忆老首长。他详细描述了三次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的细节,再现了刘华清在海军司令员任上“谋划”中国航母的功绩。
1985年12月,海军第二届装备技术工作会议召开。刘华清做了很多具体指示。他说:“航母总是要造的,到2000年航母总要考虑。发展航母,可以先不提上型号,而先搞预研。”终于,航母的论证工作在1986年启动,由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直接组织
刘华清还给发展航母设定了新的时间表:“七五”(1986年-1990年)开始论证,“八五”(1991年-1995年)搞研究,用15至20年的时间对平台和飞机的关键课题进行预研,2000年视情况上型号,到2000年后形成战斗力。
1997年9月,刘华清同志退出领导岗位,但他依然关心海军的发展。
中国首艘航母海试成功
“如果中国没有航空母舰,我死不瞑目;中国海军必须建造航母。”
1997年9月,刘华清同志退出领导岗位,但他依然关心海军的发展。
每年在刘华清10月生日的前后,郑明和其他一些老部下都会去看望他,“祝他健康长寿,也说说我们在做的事儿。”
郑明说,去看望刘华清时,一般谈一些海洋战略的问题,他也赞扬了海军进行的郑和下西洋研究。有时候,郑明也带着一些研究郑和下西洋的学者去看望刘华清,“刘华清非常高兴,认为这个研究很有价值,把他的回忆录送给每个人。”刘华清还给郑明题了一幅字:“征海”,寓意征服海洋。
郑明说,刘老当可以瞑目了。
[ 相关 ]
国产航母下水将如何命名
台湾舰及山东舰呼声最高
最近网络上举办《我给航母来取名》活动,就001A型航母命名,目前呼声最高的是台湾号,其次是山东号。一些网友从历史角度说要命名“郑成功号”,还有一些网友给了一些比较萌的名字选择,比如“皮皮虾号”、“齐天大圣号”等。
国产001A型航母名字仍未定, 但命名山东舰可能性最大。
说起国产航母的名字,不得不说说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名字的由来,按照《海军舰艇命名条例》的命名规定,驱逐舰以大、中城市命名,护卫舰以中小城市命名;补给舰以湖泊命名。而巡洋舰以上的大型舰艇将会以省(区、直辖市)或词组来命名。
航空母舰是巡洋舰以上的大舰艇,按照条例规定以省份和词组命名,二者选一。辽宁舰就是以辽宁省的名字命名的。那么按照辽宁山东两大半岛就像左膀右臂一样护卫京城的设想,中国第二艘航母,也就是首艘国产航母很可能将命名为山东舰。
现在在百度上搜索,竟然已经有了“山东舰”的百度百科。
而且中国第一艘航母以辽宁号命名,主要因为其是航母建造地。而青岛是首艘国产航母的第一个母港,因此目前来看山东是竞争力较强的一个省份。
小贴士
新船下水的礼仪(掷瓶礼)
国外每逢举行新船下水仪式,一道必不可少的是船主(船主代表)的夫人在船下滑前“打香槟酒”。据说,这个习俗起源于古代的西方。
那时由于航海技术落后,航海是一种非常有生命危险的职业,船毁人亡的海难事故经常发生。
当时,无线电还没有问世,人们的通信手段非常落后,因此,每当船只遇难时,船员就会在纸上写上船只名称、失事日期、失事方位及遇难船员的姓名、籍贯和其他一些要告知他人的事项,然后把纸卷起来塞入空瓶内,将瓶口密封后投入海洋,任其漂流,指望被过路的船舶发现或流到海岸被人发现,从而赶来救援。
由于西方人普遍爱饮香槟酒,航海的船员也不例外,所以投下的往往是香槟酒瓶。事实上,船员在海上遇难后能获救的希望是非常渺茫的,因此,船员一旦投下这样的酒瓶,就意味着他在海上面临着危险和死亡。所以,船员的家属们最不愿意看见的东西就是这种香槟酒瓶。
天长日久,年复一年,渐渐形成一种习惯,每当新造的大船下水时,便由船主夫人做代表,在船艏狠狠地砸碎一瓶香槟酒,让醇香扑鼻的香槟酒洒在船艏周围,驱邪避灾,祈求吉利。香槟酒瓶打得越碎越好,预示这条船投入航行后,永远一帆风顺,万事大吉。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