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资料图)
灵柩已在浙寺停放六年
1933年初,李大钊的家乡乐亭被日伪占据。3月,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回家乡接病重的母亲来京避难。而这时,李大钊的灵柩已在浙寺停放了整整六年。为了让逝者入土为安,李大钊的夫人赵纫兰带李星华、李炎华姐妹找到周作人、沈尹默、蒋梦麟、胡适等北大同仁,恳求帮助,时任校长的蒋梦麟慨然允诺。
黄昏时分才到达墓地
为李大钊立碑,是13位发起人的心愿,大家推请语言学家刘半农撰写了碑文。可惜,因为反动当局的破坏,这块饱含着北大同仁深情的墓碑并没有能立在李大针墓前。1933年4月22日,在妙光阁浙寺内举行了对李大钊的公祭。4月23日上午8时,蒋梦麟、马裕藻等北大同仁及教育界人士,各大中学青年学生,陆续赶到李大钊灵前致祭,参加出殡仪式。
送葬队伍由浙寺出发,一路之上,人们高喊着口号,散发着传单,不断地有人加入,送葬的队伍越来越大,声势也越来越高,最终发展成为一场示威游行。这也引起了军警的禁止和破坏,将到西四牌楼时,国民党宪兵出动,堵住路口,不许就地举行公祭。送殡群众提出抗议,引起激烈冲突,宪兵开抢抓捕,青年受伤,送葬队伍被冲散。后经一番努力,直到黄昏时分才到达墓地,由北大同仁扶灵下葬。
半个世纪后中共碑文始见天日
因为当时白色恐怖的残酷环境,中共北方党组织没有公开出面组织这场活动,而是以河北省革命互济会(中共北方区委领导下的公开群众团体,专做援助被捕同志和抚恤烈士家属的工作)的名义全程参与,在公祭之时赠送了花圈、挽联,派人秘密保护灵堂,组织工人、群众及军人参加公葬,印刷并散发了《河北革命互济会为公葬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李大钊同志宣言》等传单,组织路祭、深讲活动等,以宣传李大钊先烈的英勇革命精神来激发群众的斗志,点燃革命的热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当局的黑暗统治。
中共北方党组织还以北平互济会的名义为李大钊书写了“革命导师李大钊之墓”的墓碑,由一辆骡车送达万安公墓。但迫于当时紧张的政治环境,墓碑没有立在李大钊墓前,而是因循六朝墓志的方法将之同棺椁一起埋入地下,直到1983年为李大钊修建烈士陵园移灵时才出土。碑文如下:
李大钊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最忠实最坚决的信徒,曾于1921年发起组织中国共产党的运动,并且实际领导北方工农劳苦群众,为他们本身利益和整个阶级利益而斗争……于4月6日大举反共运动,勾结张作霖搜查苏联使馆,拘捕了李大钊同志等80余人,在4月28日被绞死于京师地方法院看守所,同难者80余人。这种伟大牺牲的精神,正奠定了中国反帝与土地革命胜利的基础,给无产阶级战士一个最有力最好的榜样。现在中华苏维埃和红军的巩固与扩大,也正是死难同志们的伟大牺牲的结果。1982年,中共中央决定修建李大钊烈士陵园。
(据《赤峰日报》 钟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