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报记者 栗晨曦
胡佩兰(资料图)。
“她的病人在等她”
胡佩兰是驻马店市汝南县人,是一名医生,退休前在郑州铁路中心医院工作。1944年,胡佩兰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部,70岁时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妇产科主任位上退休。退休后,她一直坚持坐诊。
据郑州文明网记载,胡佩兰学医行医70年,接生过的新生儿有6万多名,看过的患者不计其数。她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但经常大方地给病人垫付医药费。
退休后,家人都劝她歇歇,但她却不愿意闲着。“活着总得对人有点儿用处。”胡佩兰说。
正是在“有用”思想的激励下,她创办了“胡佩兰妇科专科医院”——郑州最早的民营医院之一,用自己的专长奉献社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满头银丝、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进出都要坐小推椅的胡佩兰,每天都要接待病人。
家人回忆,胡佩兰老人在89岁高龄时,还坚持在临床一线做手术。“没日没夜,拼命工作”是家人对胡佩兰的印象。她的大儿子:国内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在微博里称,母亲可能是中国年龄最大的坐诊医生了。
2012年,胡佩兰96岁,在郑州市一家社区医院做妇科大夫。虽然出门只能坐着轮椅,但她说,她的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 她的病人在等她。
确实,在她那间不到15 平方米的诊室里,几乎每个出诊日的上午,病人都会把这里挤得只剩下一条过道。
“多活一天,就干一天。只要还能看病,我就要上班。”对胡佩兰来说,工作是她长寿的秘诀之一。她必须每天8 时30 分准时出现在医院,这是任何人都不能破坏的“ 铁律”。
直到一个雪夜她在走下医院台阶时,摔断了三根肋骨,才被迫休息了几个月。
胡佩兰的病人不少是慕名前来找她看病的,有的是一家几代人,有的是同一个社区或村子里的居民。胡大夫换医院了,很多病人打听出来新地址,再去找她看病。
胡佩兰从来都是为患者着想,开药便宜有效。有的家境贫困的患者付不起医疗费,她还要帮忙垫付。
捐建“希望书屋”
胡佩兰生活节俭, 却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
2000年,她听说共青团郑州市委正在召集志愿者,两次打电话强烈要求参加。2001年4月,她终于成为郑州市年龄最大的志愿者,从此开始为公益事业奔波。
从2005年开始,她先后捐出了7万多元的退休金和坐诊收入。那时,胡佩兰每月都会从1200元退休金中拿出800元单独存着,积攒到一定数额后捐出,并计划到百岁时捐够10万元。生前老人已经捐赠了7万元。
胡佩兰是“真英雄”
胡佩兰的感人故事被省会媒体报道后,包括新华网、人民网在内的100多家网站竞相转载,一时引发全国网友热议,在微博上也掀起了转发热潮,网友写诗赞美胡佩兰是“真英雄”。
“医生是一个有博爱精神的职业,应该感情投入的职业,应该是有医德的职业。不应该光看着钱。”胡佩兰在接受白岩松采访时说的一番话,在人们心中久久回荡,令人回味。
做胡佩兰一样的人
□栗晨曦
“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这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在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上给胡佩兰的颁奖词。
“人活着,就要留下脚印,要经得起检验。我老了,更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守好这个阵地,多为群众看病。”这是她在河南电视台2013“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颁奖典礼现场道出的心声。
在胡佩兰的眼中没有病人的身份及其贫富,只有病情。她说“当医生的第一堂课是医德课”;“医生最开心的事是看着一个个病人带着痛苦而来,经治疗愉快而去。当医生不能想发财”。胡佩兰的一生,是心系患者的一生。她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仁心大医的深刻内涵。
她退休后在社区服务中心坐诊27年,即使在腰椎间盘突出病情严重时,仍坚持坐小推椅每周出诊6天,从未间断。行医70年来,她看病坚持在有效的前提下尽量开便宜药,药方很少超过100元,努力为病人解决身心的难题。她生活节俭,但经常拿出微薄的收入给病人垫付医药费。她在去世的前一天还在为病人看病,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是“病人看完了,回家吧”。
她心怀大爱,崇仁厚德,以治病救人为天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忠诚履行了一个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谱写了大爱无疆、无私奉献的感人篇章。
作为医生胡佩兰的医德不仅值得当代医生好好学习,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我们要学习她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道德,心系群众、济世救人的大医情怀,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凝聚正能量,以饱满的热情和激情传递正能量。我们要做像侯佩兰一样的好人,为家乡争光,树立和维护驻马店形象。到那时,我们走到哪儿都能自豪地说我是驻马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