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高琳琳
“别看我这辆自行车像老古董,但是收拾一下骑着不输给你们的赛车。这可是爷爷的宝贝啊!”昨日上午,家住市中华大道五巷的李勇去看望爷爷时,被爷爷讲述的一辆有年头的自行车的故事所吸引。
梦想买一辆自行车
李勇的爷爷叫李来成,原来在市平等路居住。离李来成家不远是那时驻马店市有名的商业中心中山街。那时,李来成有一个梦想,想买一辆自行车,就在中山街的五交化商店买。
“中山街南北长不足500米,是市区的商业中心。那个年代生活滋润的象征是‘三转一响’,‘两转一响’五交化商店有售。”李来成说,当年的五交化商店位于中山街北段,紧邻火车站。走进五交化商店,铁钉、铁丝、灯泡、电线、开关、起子、钳子、阀门、水龙头、铁锨等,应有尽有。
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大家都想有一辆自行车,骑着走在大街上比现在开豪车更让人羡慕。
“那个时候,买辆自行车就是我最大的梦想。现在物资丰富,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李来成说,买辆自行车不容易,大家都不会莽撞,甚至叫上至亲好友同去参谋挑选。
自行车带来的幸福生活
凤凰、永久、飞鸽、红旗……在李来成的记忆中,这些质量好又经久耐用的自行车,在众人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是,买名牌自行车要凭自行车票。自行车票是少数人的特权,很多市民只能望车兴叹。
通过托亲戚找熟人,李来成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把新自行车推回家当天,李来成激动得睡不着觉,把自行车推到床边,恐怕丢了。自行车买回去并不急着骑,李来成把自行车精心装扮一番,用塑料带缠了车梁,做一个布套罩住车座。
买了自行车后,李来成多了很多任务,帮父母送东西、带着弟妹上学、帮妻子的家人运东西。进城下乡,走街串巷,光彩夺目,一路欢歌。
李来成说,那时自行车不但是家境殷实的象征,而且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更是运输工具,所以绝大部分人选择买加重型自行车。
家中有了自行车,亲戚朋友都来找你帮忙。李来成的自行车帮朋友、亲戚接过多次亲。车把上挂着大红花,那种自豪和风光是难以形容的。每次接亲走在街上,都会引来路人围观。
自行车见证生活变迁
李来成的这辆自行车骑了多年,虽然多次更换轮胎和车条,但骑起来还和新的一样。这都是李来成保养得好。他曾为爱车重新刷了一层漆。去剧场、电影院,李来成都骑着自行车。那时自行车有专人看守,进去时给你一个牌子,散场时凭牌取车。后来,修车点随处可见,打个气、补个胎、上个链子,顺便能拉个家常。这个情景至今还留在许多市民的记忆里。
“一轮行前一轮后,一足跨左一足右,一下一下踹之,无骥而飞不胫走。”这是民国初年诗人曹元忠在《脚踏车行》中对自行车的描述。李来成说,20世纪50年代,自行车是中国人梦想中的交通工具;60年代,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成为年轻人结婚追求时髦的三大件;70年代,新娘坐在自行车后座上,被新郎载到家中,自行车变成爱情宣言的表白机。
“现在什么车都有,自行车可以变速,自行车还可以电动,要什么有什么。”李来成感叹,自行车见证了几代中国人的生活变迁,它与青春有关,与爱情有关,与很多人的成长记忆有关。虽然一段时间自行车被电动车、汽车所替代,但是随着低碳风的吹起,自行车再次融入我们的生活,展现着与它有关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