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雄安新区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中,除了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5个特区,和2005年后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北京高层还设计了一种区域发展战略——建立国家级新区。其成立乃至于开发建设都上升到国家层面,都有明确的国家发展战略定位。
深圳特区掠影。(资料图片)
浦东的定位
第一个叫新区的是上海浦东。1987年,时任上海市长的江泽民带队到广东考察经济特区回来后,主动向中央提出两个前所未有的提法:浦东不搞“特区”搞“新区”,不搞“开发区”搞“功能区”。
曾任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的王战,参与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的历次重大规划、改革的论证和出台,对于浦东不搞“特区”搞“新区”,不搞“开发区”搞“功能区”,他这样解释道:“我们提出搞新区,是想利用新区开发的带动作用,带动整个上海的发展。上海后来向中央汇报,希望利用浦东开发来‘东西联动,再造中心’。这和经济特区不一样,经济特区一般都有强大的资源吸入功能,新区则要释放能量。”
也就是说从浦东开发之初,上海就有一种强烈的辐射周边地区、释放能量的意识。而且不愿意重复深圳特区之路。
与深圳、厦门、汕头、珠海和海南5个经济特区不同,浦东是上海这个特大型城市的一部分,上海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国又很特殊。按一位旅美学者的说法,“在中文意思中,‘浦东’就是黄浦江的东岸,‘浦’就是黄浦江,‘东’就是东面。 ‘浦西’,即上海的中心,表示黄浦江的西面。所以,浦东和目前的上海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是上海很重要的一部分。由于这两个原因,这个区域被称作‘浦东新开发区’或者‘浦东新区’,而不是‘经济特区’或经济技术开发区。”
新区的作用
在2008年,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时,上海的《解放日报》发文《浦东探索创造新区开发模式》,介绍了当时的背景:在中央宣布浦东开发前后曾有争论,焦点在于是把浦东建成新的工业基地,还是发展成为新的金融贸易中心。上海市委、市政府多次研究讨论浦东开发作为国家战略的主要内涵和邓小平同志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最后得出结论:功能单一不可取,浦东要建设成为既有发达的金融贸易产业、又有先进制造业的多功能的综合经济中心。
市委、市政府还专门组织到深圳考察,形成两点意见:一是不搞特区搞新区,就是不把浦东搞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这样不仅无法解决浦西的城市功能重塑问题,而且离开了浦西的城市功能依托,浦东开发也不可能成功。二是不搞经济技术开发区搞功能开发区,就是不单纯搞工业,而把上海整体经济中较适合浦东发展的一些功能放在浦东,推动上海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
可以看出,上海开发浦东时,中心意识非常浓,因为这种中心意识,上海开发浦东的抱负也就更大了,因此也就更加重视区域的功能开发。
据说,现在全国叫新区的有几百个地方,但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广州南沙新区等,有着最大的不同之处:肩负着国家战略。
(据《老年生活报》 谢国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