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话乡愁
□晚报记者 王 捷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远在他乡的游子,看到唐代诗人戴叔伦的这些诗句,会不会想到华发双亲在家中盼望着孩子“常回家看看”的情景?会不会忆起儿时在家乡村头巷尾和小伙伴们玩耍的点点滴滴?清明节,无论身在何方,都少不了一份牵挂,一缕相思。孝与感恩,都是传统文化里的精华。乡愁里,少不了孝与感恩的身影,缺不得乡情。诗意清明,吟唱的,正是那一份浓浓的乡愁。
远方游子遥寄哀思
对于世代繁衍的本地人,清明是一炷香、一捧土、一份哀思。而对异乡人来说,“清明”这两个字,就是对遥远故土的一抹淡淡乡愁。故乡在你心里的某个角落,那里有母亲亲手烹制的饭菜,那里的太阳很暖,那里的空气很甜,飘着油菜花的味道……当你怀念这一切,心中燃起的惆怅,是为乡愁。
传承2500多年的清明节,不论经历时代变迁、习俗演化,扫墓祭祖一直都是主旋律。
市民吕方全,今年63岁,祖籍福建。清明节,吕家人思念的依然是岭南的美酒和山上云遮雾绕的茶园。 吕方全12岁离家,先后学过修鞋、补锅等手艺,从家乡一路向北边学艺边挣口粮。16岁时,吕方全在新蔡县练村镇遇到一对好心的夫妇,他们认吕方全为义子。从此,吕方全在中原大地有了一个固定的落脚点。到了青年时期,吕方全因为有手艺又肯干,受到一位姑娘的青睐。后来,两人在新蔡县城开了家修鞋铺。吕方全彻底在中原落户,一日三餐的米饭也变成了馒头、面条。
婚后,吕方全先后有了一对儿女。在两个孩子上小学后,吕方全带着妻子儿女回家认祖归宗,受到了族人的热烈欢迎。吕方全说,他的父母已在10年前相继过世,现在家里还有叔父、兄弟守着茶山生活。
“父母健在时,我每年再忙也要回家看看,年龄越大越想念母亲做的饭,越爱回忆小时候满山遍野摘野果的情景。”吕方全说,现在他每年都在春节前回家看看,给父母添坟,和族人聚聚。如今,每到清明节,他更思念逝去的父母。今年,他已提前与兄弟通了电话,请他们在为父母扫墓时,替他上炷香。清明节当天他会在这里祭奠父母,遥寄哀思。
跋山涉水回家乡祭父
“你又回来了,这回回来能多住几天吗?好好陪陪家中的老娘。”
郑玲今年61岁,18岁那年跟着同乡到新疆去支援边疆,一直在阿克苏生活。后来,郑玲经人介绍认识了上海籍的支边青年董明军,两人在新疆组建家庭。“那时候,我很想家,在农场干完一天活,晚上一坐下就忍不住落泪。”郑玲说,当时到新疆的交通没有现在方便,坐火车要走7天7夜才能到,不像现在20多个小时就可以了。那时,她虽然很想家,却不能回来,直到孩子上幼儿园后,她才第一次回家。
郑玲说,离家多年后她带着孩子第一次回来,在车上坐得脚都肿了。回来一看见父母和兄弟姐妹,话没说就哭成了泪人。在家的十几天,她感觉非常幸福,孩子也很高兴,一会儿喊姥姥,一会儿找大姨。
相聚的时光总是很短暂。郑玲的家已在新疆,有再多不舍她还是得回到那里。临别的前一晚,郑玲一夜没睡,她知道这一别山高水长不知道又要多少年才能相见。
2001年,郑玲的父亲突然离世。远在新疆的郑玲接到噩耗赶回来,却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这成了郑玲心中永远的痛。“父亲是个遗腹子,从小靠给人家干活糊口。悲惨的身世形成了他沉默寡言的性格。”郑玲说,印象中父亲没有笑过。虽然不苟言笑,但他对孩子的爱却很深沉。
郑玲兄妹5人,她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他们小时候,父亲给人赶马车回来,总会从怀里掏出一块饼或一把炒面分给他们吃,这是父亲省下的口粮。郑玲说更让她不能释怀的是,有一年,不识字的父亲竟然扛着一包家乡的特产,到新疆找到她所在的农场。见面后,她和父亲也没好好说说话,父亲住了一晚就走了。她很后悔没留父亲多住几天,没带他到自己工作的农场看看,没去车站送送父亲。那时候,她以为时间还长,没想到如今阴阳两隔。
父亲去世后,郑玲也退休了,每年都会在清明节前赶回来到父亲坟前说说话。“不回来,我会感到不安。”郑玲说,如今她的母亲已经90多岁了,虽然身体还算硬朗,但她明白母亲也没有几年光景了。她想在母亲有生之年多陪陪她。
祭祖要成为家族“事业”
市民王明今年72岁,这两年他一直在忙着整理王氏族谱。“听老辈人说,王氏一族原来是大户人家,族里出过举人。清朝末期,家道中落,王姓人分成几支,从老家迁了出去。”王明说,如今新蔡县练村镇河东一带几个村里的王姓人大多都是他们的族人。
随着时间的累积,王氏子孙逐渐开枝散叶,一代一代繁衍生息,在各个领域努力工作生活,王氏子孙在当地的声望也越来越高。“虽然老王家子孙没有几个达官贵人,但几十年来也没有一个作奸犯科之徒。无论起点高低,大家都在努力上进地生活,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王明说,逢年过节,王氏子孙都会到王氏先祖墓地祭拜。尤其是清明节,很多人从千里之外赶回来祭祖,非常感人。为了增强王氏族人的凝聚力,王明受族人委托,正在整理族谱,希望王氏子孙都能知道自己的根基所在。
王明和族里一些德高望重的人商量,族谱整理好后每家发一本,约定每年清明都派人到先祖墓地扫墓。“今年,我们有40户派了108个代表回来祭奠先人,告诉先祖王家后人生活得很好。”王明说他们会将祭祖当成家族事业去做,让王氏子孙都知道自己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