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王 捷 文/图
杨新芳(左一)在观察番茄生长情况。
他是一名80后,不喜欢灯红酒绿,却喜欢与土地打交道;他从事的是最基层的农业,却喜欢创新;他寡言少语,一谈起蔬菜大棚却滔滔不绝。他就是河南鑫芳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新芳。
农历三月初三,草长莺飞,柳绿花红,处处生机盎然,正是植秧栽苗的好时节。3月28日,农历三月初三前夕,记者跟随杨新芳来到位于平舆县李屯镇的河南鑫芳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基地。
80后小伙儿
对土地情有独钟
当日上午,杨新芳带着记者走进河南鑫芳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基地一号大棚。这是一个占地6亩多的现代化大棚。进入大棚,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高过成年人膝盖的番茄秧,棚内空气温暖湿润,除了满眼的绿色,空气中还弥漫着番茄特有的清香。人走在两侧布满番茄秧的通道上,感觉非常惬意。
“番茄已经坐果了,一些多余的果子和长相不好的果子需要及时摘掉,这样才能保证果子的质量。”杨新芳进入大棚就忍不住蹲下身子,打理起番茄秧来。看到他如此专注和熟练,记者忍不住问他是不是蔬菜专业毕业的。记者的提问,让杨新芳有些意外。他说:“我只是种植蔬菜时间长了,这些知识都是跟身边的农技人员学的。”
杨新芳是个80后,平舆县李屯镇人。小时候家里很穷,长大后他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带领村民致富。在南方打工有了一些积蓄后,他回到家乡创业。2010年的一天,他在山东看到那里的人在搞设施农业,有利于农民增收。设施农业就是在环境相对可控的条件下,采用工程技术手段,进行动植物高效生产的一种现代农业方式,可采用人工技术手段,改变自然光温条件,创造优化动植物生长的环境因子,使之能够全天候生长。
看到别人靠设施农业带富了一方群众,杨新芳立即赶到河南农业大学,找到孙治强教授,表达自己想通过设施农业带领家乡群众致富的愿望。孙治强被眼前这个20多岁带有书生气的小伙子感动了,不仅为他提供技术支持,还给予了政策指导。
2011年,杨新芳正式开始了他的现代农业之路。
突出绿色种植
在大棚内,杨新芳一边忙着为番茄疏果,一边与记者聊天。他告诉记者,番茄苗在定植之前,土里面铺了很厚一层有机肥,这些肥料是用秸秆和鸡粪沤制成的。想做到产品无公害,首先是控制土壤含氮量,禁止使用尿素等化肥。
“防虫网怎么还没挂上?天气暖和后该有虫子乱飞了,你问问技术员,大棚周边的防虫植物什么时间可以栽。”杨新芳看到一名工作人员过来,立即安排工作。据他介绍,针对植物病虫害防治,他们主要以生物防治为主。在物理防治方面,棚内设置有诱虫的黄板,大棚入口悬挂有防虫网。在生物防治方面利用生物菌杀虫,喷洒这种菌后,虫子的肠胃会出现问题,无法进食,3至5天就会死亡。这虽然相比农药见效慢,但可以保证无农药残留。
“看到上面那个像葫芦样的东西了吗?那是监控摄像头,可以随时记录工作人员什么时间植苗,什么时间吊秧,什么时间疏果,什么时间杀虫。”杨新芳指着棚内的摄像头对记者说,除了这些,棚内还有两个记录工作日志的本子。记者看到,这两个本子详细记录着哪一天哪一时刻棚内的温度和湿度及当天主要工作事项,如为番茄打杈、疏果等。每一项记录后面都有签名。
除了实施无公害种植,他们还研究出分层种植,就是上一茬结果时在下面定植一批新苗,成熟一批又长出一批,轮番上市,充分利用土地和技术资源,增加收入。
杨新芳说,首批番茄上市约在4月20日,目标是全市各大超市。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
“我的目标是建设中国最大的番茄蔬菜基地。”杨新芳说,因为中国是世界上番茄栽培面积最大、生产总量最多的国家,常年产量在5000万吨以上,而且呈现增长态势,市场前景广阔。
下一步,鑫芳农业将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带领当地群众通过农业产业脱贫、就业,吸引外出群众返乡创业。
即将投入的项目包括综合服务区、设施番茄种植区、养殖区和物流园区。设施番茄优质高标准栽培示范区占地2450亩,全部为大跨度巨型温棚,外加保温被,内用沼气水暖加温,打造“番顺”全国知名品牌。主要以番茄深加工为主,如番茄酱、番茄汁、番茄沙司等。
社会效益日益凸显
据杨新芳介绍,项目区绿色西红柿种植、流通、加工产业将带动二、三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蔬菜产业的发展,还将带动加工业、物流运输业、农资产业、生态旅游业和各类中介组织的发展,将拉动整个农业、农村经济和小城镇的发展,最终促成产业融合、产业集聚、城乡一体。
项目实施后可带领平舆县贫困户脱贫3000户以上、引领种植大户发展5000户以上、提供就业岗位2000个以上。
公司每年还从经营收入中拿出300万元资金成立“鑫芳农业扶贫助残基金”,用于帮扶平舆县的残疾户。
“企业越做越大,你可以考虑投资教育,这是个朝阳产业。”记者采访时,杨新芳的一位朋友向他建议。“我认为还是应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一辈子专注做一件事,做好就行。”杨新芳说。
“农业是个投资大、过程长、见效慢的事业,很多年轻人耐不住性子做这件事。新芳不一样,他对农业有一种情怀。只要来到种植基地,走进大棚,他的心情立即就会好,人也精神焕发了。”一名与杨新芳共事10年的公司副总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