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7年03月24星期五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笔墨涅槃》跋

发布时间:2017-03-24 09:34:13  

□牛冠力

wangy170347.jpg 

牛冠力:著名编剧、文艺评论家、河南省豫剧院国家一级编剧。

前年,听说王慧玲女士要为张万庆先生写一本传记。当时我就想到,这是一本非常难写的传记。

其理由,第一,张万庆先生的阅历丰富,不容易理出主线,不好轻易地辨别阶段的轻重,更不好说清楚各个阶段的关系。第二,其艺术创作涉及的方面非常多,诸如古文选注、专题论述、窑口考证、钱币史、碑版、书法创作、书法论著、绘画、篆刻,无人涉猎的陶瓷书法、陶瓷制作,组织展览,佛学研究,博物馆学,写诗,填词,写韵文,社会学,写杂文,专题探索,断代史……所有这些学科,能弄明白就不错了,至于要弄到理解、说清楚、可以评判到位,能衡量价值、能预计影响,那就难乎其难了。第三,张万庆先生的性格非常直率,宁折不弯,用世俗的观点不好褒贬。

第四,张万庆先生的艺术创作,大部分是有主题的,其创作过程极端微妙,心理活动瞬息万变,所谓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极难扑捉,极难描写表述。第五,张万庆先生交友甚多,从大人物到平民百姓,从专家学者到贩夫走卒,从耄耋老人到青春少年,其中自然有男有女,有文有武……弄清楚这些朋友的身份,了解这些朋友的作为,看清这些朋友的面目、作用,没有广泛的社会阅历,真切的世事体验,深刻的人生感悟,是绝对不能用几句话说得清楚的……总之,在我看来,给张万庆先生写传记,左也难,右也难,满眼都是难点,难,难难,难难难!简直无从下笔。不客气地说,就是要写一本《难经》。

冬去春来,夏往秋至,眨眼之间,两年过去了。

2016年6月的一天晚上,张万庆先生兴奋地打来电话,说王慧玲女士写的传记脱稿了,名字叫《笔墨涅槃》。我的第一感觉:好!这个书名就好,好就好在捕捉到张万庆先生的“本质”了。

20多万字的张万庆传记《笔墨涅槃》的电子稿传到我的邮箱里,怀着急切的心情,刚一下载,还没保存,我就直接打开读上了,一口气读了3天。

拜读完王慧玲女士撰写的《笔墨涅槃》后,上述疑难统统打消了。王慧玲女士仅仅用了两年多时间,用了20多万字,就把一个复杂的活脱脱的张万庆先生给画出来,送到了读者的面前了。

感谢王慧玲女士!

王慧玲女士充分发挥女性观察细致、感觉敏锐的特性,准确地捕捉到了张万庆先生方方面面的特征,通过她驾驭事件的能力,细致的构思,使用文字的功夫,描绘人物的技巧,用细腻、轻巧、清新的笔调娓娓道来,勾勒出张万庆先生活灵活现的立体形象。王慧玲女士更凭着自己广博的学识结构,把张万庆先生各方面的艺术创作心态、创作成果,谈得有条不紊,恰到好处。这一点难能可贵。

《笔墨涅槃》运用朴素无华的语言,读来让人觉得亲切,拉近了读者与传主的距离,产生了一种读者与传主面对面相坐,倾听传主平静倾诉的效果,无疑增加了传记的感染力。

总之,我觉得《笔墨涅槃》是一本好书:传主德艺双馨,内容丰富真实,值得效法。作者叙事清楚明白,文风朴素无华,语言贴切干净。全书既注意到纪实叙事,更注意到写形传神。

《笔墨涅槃》值得一读。

感谢传主张万庆先生,为作者提供了多姿多彩的人生经历,成功而又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通过他的人生经历、艺术创作,让我们看到了广阔的社会场景,看到了一本立体的书卷。

感谢作者王慧玲女士,通过她的生花妙笔,把张万庆先生的经历描绘得如诗如画,把张万庆先生刻画得惟妙惟肖,把这本立体书卷撰写得如此可看可读。

王慧玲女士很年轻,盼望王慧玲女士有更多的好作品问世!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