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7年03月20星期一

标题导航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壶茶 一百岁

发布时间:2017-03-20 08:55:26  

□晚报记者   王莹   /

女人的美,不只是青春的美、容貌的美,还有气质的美、学识的美,甚至岁月积淀的沉静、宽厚、恬淡、温婉的美,这些美之前也在文章中读到过,只是,当记者见到百岁老人文志杰时,被老人那种平凡中的华丽深深地震撼了,记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原来,美,真的没有年龄界限!

37日的天气不错,温暖的阳光,洒在驿城区沙河店镇虎狼店村姚庄的一个农家小院里。门前一株杏树的花香,把天地间一切空虚盈满,一位清秀、干净的老人着一件红色外套,戴一顶很现代的红圆帽,靠在躺椅上,微微地闭着眼睛,安详地晒着太阳。

老人叫文志杰,1913年出生,今年104岁,是记者的采访对象。 

reny170342.jpg 

徐玉玲正在给母亲整理头发。

reny170341.jpg

老人有一颗仁心

见到记者,老人的家人急忙上前迎接。这时,老人轻轻地睁开眼睛,恬淡、平静。“孩子,还没有吃饭吧,走那么远的路。”让家人沏壶茶,洗了一盘苹果,浑身透着亲近感的老人轻轻地拉着记者的手说:“快坐下歇歇。”

老人一生育有两男两女4个孩子,如今只剩下76岁的大女儿徐玉玲和71岁的二儿子徐玉民。老人上过私塾,有知识,有一颗宽厚的仁心,是远近闻名有修养的老太太。

1975年发大水,我的小妹被洪水冲走了,我父亲受不了这种打击,一病不起。母亲就开导父亲,‘唐山大地震死那么多人,不都是爹娘生养的孩子吗?人家都能走出来,咱咋就不能走出来?这是天灾,你得想开。”徐玉玲告诉记者,老人不但事事想得开,还很有修养。

“母亲曾经说过两句话,到现在我都刻骨铭心。”徐玉玲说。“小时候家里生活条件不好,煮稀饭的时候锅里下点红豆之类的,我就想多捞点吃,这时候,母亲不生气,慢慢地对我说,‘家有千口,口粮要均’;平时家里来了客人去邻居家借面,还的时候母亲总会多给人家一些,还叮嘱我们‘邻居场上要宽’。小时候不知道什么意思,长大了不但自己记住了,我还用母亲的话教育我的孩子。”

徐玉玲知书达理,退休前在河北承德钢铁公司工作。她对记者说,母亲是个贤良淑德的女人,她的规矩很多,父亲在村外干农活,到了吃饭点儿,母亲让他们必须跑到父亲跟前喊父亲回来吃饭,父亲到家后,母亲已经把洗脸水、烟袋准备好了,老人不动筷,他们再饿也不能先吃。“父亲脾气不好,有时惹奶奶生气了,母亲就给奶奶跪下,让奶奶放宽心,别生我父亲的气。奶奶经常给我们讲母亲孝顺她的事,奶奶活到87岁,临走前的那个早晨,母亲还端着做好的鸡蛋茶到奶奶床前侍奉。”徐玉玲说。

老人很讲究,生活有规律

阳光下,老人精神矍铄,身体硬朗,容光焕发。她的嘴角始终挂着一丝淡淡笑意,给人一种抚慰人心的安静。

“母亲的生活很有规律。午饭、晚饭时都会饮一杯白酒,再好的饭她也不会吃多。她说要吃6个馄饨,你给她多下几个,她就只吃6个。饭后她会自己活动,捶捶背,踮踮脚尖,溜达溜达,冬天在屋里走,暖和了就到院子里转转。”徐玉玲告诉记者,母亲很爱干净,晚上入睡前,母亲总是把自己脱下的衣服包括袜子叠得整整齐齐的,不但早晨起床后洗脸,而且午睡起床后也要洗脸。另外,不管是大小便,去卫生间后一定会洗手,饭后必然会漱口。

老人每天8时起床,早饭很简单,一碗蒸鸡蛋糕和一杯牛奶。午饭只要软烂就行,没有特殊要求。晚上则不怎么吃饭,睡前泡脚,19时前上床睡觉。“吃干的必须要有稀的,荤素一定要搭配,鸡蛋一天最多吃两个,爱吃红烧肉和带馅儿的食物。每天睡半个小时午觉,这些都是雷打不动的习惯。”徐玉玲告诉记者,老人不但生活有规律,而且特别爱美,衣服永远是没有折皱,得体干净。“喜欢抹雪花霜,头发一个月剪一次,稍微不顺溜就一定得用发夹别着。”徐玉玲说。

喝白开水时,放点蜂蜜润肠;穿衣戴帽不要过于暖和,也不可过于单薄,过暖容易感冒,过冷容易受寒……记者了解到,老人懂得很多养生的小方法,多年来很少生病,她的血压、血糖都很正常。

知足常乐

“每年父亲、奶奶忌日前几天,母亲总会一再地交待我们要好好准备,家里每个孩子的事情,她都记得很清楚。她疼我们、爱我们,却不纵容我们,不论谁犯了错,都得接受批评教育。记得小时候,我没少挨母亲的打。”徐玉玲告诉记者,老人性情温和,但教育子女很严厉,一点儿都不拖泥带水。

老人是个十分刚强的人,也是个开明的人。生活困难时期,好多人家的孩子都上不起学,可她一心培养孩子,硬是靠开过油坊、粮行、杂货铺,让孩子上学,成家成才。在儿女们的心里,老人家的这一百年,饱尝了太多的酸咸苦辣,过得不容易。而老人一辈子的言传身教,也给孩子们做了好的榜样。如今盛世华诞,四世同堂,子孙绕膝,孩子孝顺,老人其乐融融,知足如意。

老人年轻时心灵手巧,做大锅饭、修剪衣服样样在行。有着好手艺的老人,从来不拒绝村民的邀请,再苦再累,只要邻居一请,立即放下手里的活计过去帮忙,是方圆十里的好人。如今,老人年纪大了,村民没有忘记老人的善行,每过春节村民都会自发地挨家挨户向老人拜年。在村民心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是一个道德标杆。

望着老人满脸慈爱的面容,记者不由心生感慨:老人这一生不正像一叶茶吗——年少时像绿茶,尽管在苦水里泡大,但依然生机勃发;年长时像红茶,尽管命运多舛,但依然刚正不阿;年老了则像花茶,尽管年事已高,但依然精神不老。风风雨雨全当洗了个凉水澡,酸甜苦辣犹如喝了一碗五味汤。沉浮之间,拿起放下,凡事想开了,也就坦然了。真的是:“粗茶淡饭,把心放宽。知足常乐,期颐百年。”

采访札记

岁月如美酒历久弥香

□晚报记者   王莹

活到100岁和健康快乐活到100岁,有着不少的差距。活得自然、美丽到100岁,足以令所有人尊敬。第一眼见到老人,就被老人那恬静善良、历久弥香的魅力所吸引,直到采访结束,记者仍然无法相信,这位温婉的老人一辈子都生活在农村。

作为女人,真的很仰慕老人身上散发出的这种不为岁月所磨灭的美,反倒像一坛陈年美酒一样,越岁月沉淀,越历久弥香,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一个人的心态决定着他的健康、快乐的指数,老人之所以能走过104岁的里程,并继续走下去,我想应该与她心态的豁达、性格的温婉有关系。历经了人世的沧桑,老人的阅历比一般人要丰富得多,然而对于盛世繁华,只是天高云淡,如过眼烟云。

不由想起著名作家李国文对茶的颖悟:“清心明目,醒脑提神,多饮无害,常饮有益,尤其茶的那一种冲淡清逸、平和凝重、味纯色雅、沁人心脾的品格,多多少少含有一点做人的道理。多一点恬静,少一点急躁;多一点平和,少一点脾气;多一点和谐,少一点别扭;多一点善自珍摄,少一点令人为难。”如此茶理,今人当识。

如今,老人的生活起居由孩子们轮流服侍照顾,精心周到。老人有福,茶寿可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