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无
流行词:车展 车位 车模 车震
车险 车贷 车饰 车迷
传说中国史上第一辆马车为夏禹时一个叫奚仲的人所造。奚仲因造车有功,被夏王禹封为“车服大夫”。应该是在这个时候,“车”字诞生了。祖先创造这个字起初是为了给马车一个说法,后来随着车辆种类的增加,它的意思又延伸为陆地上有轮子的交通工具,包括人力车、牛车,以及后来的自行车、汽车、火车等。它的繁体“車”是象形字:中间象是马车的车厢,上下两横象车轮,中间一竖象车轴,一看就知道造字灵感来源于马车。
尽管古代的车有不少品种,但那时一提到它,人们最先想到的应该是马车,因为马车出现最早,使用最多,最具代表性。在今天,车有了更多种类,而车的字义也更加丰富,除表示车辆外又有了诸如水车、车间、车床等更远的延伸义。不过这个字现在单独出现的时候,会使人们最先想起汽车,因为和汽车相关的词语类多面广。大量新词出现在人们的交际语言里,如车展、车位、车模、车震、车险、车贷、车迷等。
可见,一个字会不会衍生出大量新词,和这个字所代表的事物在生活中是否有重要地位、被广泛使用有直接关系。反过来,由于一个字如果能被广泛使用,围绕它又会形成新的文化现象。汽车文化就是这样出现的。它已经成为今日中国有别于传统文化的一种时尚文化,它蕴含的意象符号有时尚生活、享受主义、快餐文化、重商情结等。
汽车展上配置车模原本是车展商为了突出人与车、车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人体美与汽车美完美结合的主题,但发展到现在,是汽车衬托美女,还是美女代表汽车,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了。顺着人们的欲望,车商们将汽车人性化,悄悄给人们输入了一种“香车美女”的梦幻意象,以至于现在人们看车展,不知道是为了看车还是为了看美人。这种现象的实质是享受主义思潮的泉涌。这个时候,车已经不再是一种代步工具,而是一种享受生活的标志。
汽车文化也是一种典型的快餐文化。从语言角度和传统文化相比,快餐文化之下的语言大多不再那么含蓄、委婉,而代之以更直白、更奔放。也许在新新人类的眼里,“车震”这样的词仍然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的含蓄味道,但实际上和传统语言相比,它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大尺度”了。它把古人羞红着脸才吞吞吐吐讲出来的“床第之喜”说得像喝一口开水那样轻描淡写,那么客观无情,纯粹是在记录一种动物性的生理行为或商品交易,而且居然它还能流行。这样的颠覆已经让中规中矩的传统文化正餐陷入迷茫境地。快餐文化可能会使人的生活变得更简单、更快捷,使人心理上不再那么压抑、精神上不再那么疲惫。但是,如果“快餐”真的主导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变得无拘无束了,还能从中汲取到真正的营养吗?时间久了会不会厌倦呢?
商业时代必然有重商情结。重商不是过错,但是当车险、车贷、车位费等相关的经济活动被一些专业人士设计成复杂的套利工具,当作他们骗取外行人钱财的时候,重商的行为就不值得称道。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汽车文化中的晦涩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