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柏林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话用在我们村的于鳖恨身上,我看再恰当不过了。别看他天生一副痴呆样,可他在三村五寨、十里八乡是出了名的大孝子。
于鳖恨是个遗腹子,没出生父亲就去世了。世态炎凉,情比纸薄,孤儿寡母常受人欺负。所以,母亲没有别的办法,只好给儿子起名叫“鳖恨”,权当自己给自己解解恨,消消气。也许是鳖恨先天不足,抑或是后天的营养不良,长得又黑又瘦,又矮又小,而且还有点儿呆。然而,鳖恨七八岁时就知道冬天给娘暖被窝,夏天给娘扇蒲扇。
在那个缺油少盐的年代,小鳖恨经常到河里、沟里捕鱼捉虾。有一次,于鳖恨在我们家的瓜地边割草,一种孩子渴求的天性令他时不时地望着瓜园。这是母亲一锨一锨开垦出来的二分荒地,为的是想换点儿油盐钱。其实,平时自家人也舍不得吃一个。
我母亲平时就可怜他们孤儿寡母,现在又看到小鳖恨可怜巴巴的样子,就给他摘了一个瓜。小鳖恨接过瓜,没擦洗就咬了一口。接着,只见他把瓜放进草篮子里,说“这瓜真甜,拿回家给俺娘吃”。母亲很感动,说:“小恨呀,你吃吧,婶再摘一个给你娘捎回去。”这件事也不知母亲讲过多少遍。现在想来,这件事虽小,但对我们教育很大,影响很深。
我们村是一个比村庄大,比城市小的古老集镇,号称三里长街。这里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南北长七十里分别坐落着两座县城。当时,一户姓张的掌柜在集镇中心开了家饭铺,生意十分红火。南来的,北往的,担挑的,推车的,都要在这家饭铺里歇脚。饭铺的功能很齐全,不但客人能够吃饭住宿,而且还有给牲口喂草料的地方。这样一来,就给集镇上的孩子们平添了一个挣钱的门路。这个门路就是让孩子们到野外割青草,饭铺的掌柜会按价付款,当场兑现。不过,青草的价格不是固定的,是根据每天牲口的多少决定的。
有一天,于鳖恨背着一筐鲜嫩的青草,兴致勃勃地来到张家饭铺。过秤后,张掌柜当场付给他8分钱。8分钱对于长年没见过钱的于鳖恨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他首先想到的,就是用他第一次挣来的钱给娘买点儿好吃的。我估计,他一直没有忘记当年我母亲给他娘摘瓜的事。所以,他决定给娘买个面甜瓜。那时候瓜的品种很多。这些品种的瓜多数是脆的,只有“星星丽”是面的。“星星丽”个头大,淡青色的表皮上布满了白色的小点点,显得很亮丽,所以叫“星星丽”。“星星丽”肉厚皮薄,又甜又面,很适合老年人的口味。于鳖恨知道母亲年纪大了,牙口不好,于是就花三分钱给娘买了个又鲜又大的“星星丽”甜瓜。
于鳖恨憨厚老实,又似乎有点儿痴呆。他高高兴兴地回到家里,没进门就大声喊道:“娘,你看我给你买个‘噎死狗’的面甜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