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7年02月24星期五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抗美援朝老战士魏林祥

发布时间:2017-02-24 08:24:30  

工兵责任大 保障是核心

——记抗美援朝老战士魏林祥

□晚报记者   姚会峰   /

开篇诗

布雷须细心,排雷要小心。

工兵责任大,保障是核心。

125日,太阳高照,暖意融融,到处呈现出春节前的喜庆气氛。记者采访了今年已经90岁高龄的抗美援朝老战士魏林祥,听他讲述了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魏林祥中等身材,戴着皮帽。得知记者采访,魏林祥特意穿了一件崭新的毛领大衣,整个人显得很精神,彰显出军人的独特气质。

jish170251.jpg 

魏林祥。

“爷爷是第一批入朝的”

当日11时许,记者在热心读者庄贵明的带领下,来到市开发区开源街道刁庄村彭楼魏林祥的家中。

魏孟良是魏林祥的孙子。听说记者要采访他爷爷的事迹,魏孟良扶着爷爷走出了卧室,来到客厅。魏孟良告诉记者,爷爷耳朵有些背,说话需要大声一些。以前,爷爷身体还行,经常出门锻炼身体。2015年春季的一天,爷爷下楼时,不小心踩空了楼梯摔倒了,经过救治慢慢才好转。如今,爷爷头脑有些糊涂,很多事情已经记不起来了。

“小时候,爷爷经常给大家讲他当兵的事情。”魏孟良回忆道,爷爷讲得最多的还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事情。爷爷在志愿军工兵部队,负责排除地雷、架设桥梁、修复道路等。

“那时,爷爷是第一批入朝的,战争形势非常严峻。”魏孟良说,志愿军入朝时,工兵承担了很重的工程保障任务。战斗中,工兵们一边冒着美军飞机的轰炸扫射,一边紧急维护、修复道路和桥梁,排除障碍物,保证志愿军作战部队胜利进军。

这时,一旁的庄贵明表示,魏林祥还曾告诉他,自己在朝鲜学的朝鲜歌有20多首。

沉甸甸的档案袋

jish170252.jpg 

魏林祥的档案。

采访中,魏孟良拿出一个沉甸甸的档案袋,这是他爷爷的退伍军人档案袋,里面装着一枚抗美援朝纪念章和其他奖章。档案袋上面用黑色笔写着“姓名:魏林祥,档案编号:6128”等字样,里面装着魏林祥的军人登记表、管理人员登记表、爱国公约及保证书等。

说起爷爷的档案袋怎么在家中放置,魏孟良说,以前,他们属于遂平县管辖。后来,他们被划分到开发区。几年前,区域划分时,他们把爷爷的档案袋从遂平县人民武装部拿回来了。但因种种原因,这个档案袋一直没有交上去,就只好保存在家中。

因年代久远,档案袋有些破损,里面装的一些纸张已经发黄,字迹变得模糊。经过仔细辨认,记者从中了解了那个时代的魏林祥。

据“军人登记表”上记载,1927715日,魏林祥出生于遂平县大陈乡彭楼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入伍前,家庭条件不好,全家靠种地维持生活。

该“军人登记表”上还记载着魏林祥的参军经历:19479月,魏林祥被抓去当兵,时间为两年。194911月,成都解放后,他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魏林祥入朝,在工兵二团三营九连。19516月,魏林祥被调编为工兵七团一营三连。

 “管理人员登记表”中记载,19527月,魏林祥复员。

 “时间长了,爷爷的复员证也不知道啥时间弄丢了。”魏孟良说,爷爷从部队回到地方后,刚开始在原刁庄林场当厨师。后来,爷爷不当厨师了,就一直在家务农。

战火中的青春

看到记者翻看自己的档案袋,魏林祥问“采访什么”,魏孟良告诉他“问你啥你说啥”。

九旬的魏林祥虽说耳朵有些背,思维有些糊涂,但精神矍铄,眼不花,声音洪亮。一提起抗美援朝的经历,他的眼睛放光。

1949年,魏林祥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部队接到抗美援朝的命令,气氛立刻变得凝重起来。“我记得是1950年一个漆黑的夜晚。”魏林祥说,随着部队,他们从成都到达丹东市。部队在丹东更换了冬装,虽说是棉衣,但根本无法抵御北方的严寒。

朝鲜的冬季非常寒冷,让一直在南方服役的魏林祥一时受不了。因为缺少御寒衣物,部队很多士兵冻死冻伤。

“到朝鲜后,我被分到工兵部队,为前线部队架桥、修路、排雷、挖战壕等。”魏林祥说,那时,志愿军条件简陋,工兵探雷时只有探雷器,他们在一尺多厚的雪地里探雷。他拿着探雷器,若发现地面下有地雷,探雷器就会报警。于是,他就在上面插一面旗,后面部队行进时就绕过这里。

“探雷器必须照准地雷上方才会响,如果没有照准方向,机器是不会响的。”魏林祥说,如果稍微踏错了方向,或者一不留神,就有可能丧命。排雷时必须非常谨慎、一丝不苟。

据了解,大部分意外都发生在排雷刚开始或者要结束时。

“记得有一次,我们接到任务,到一个阵地执行排雷任务。”魏林祥说,那里沟深坡陡,杂草丛生,环境十分险恶。大家操起探雷器,一步一步地往前爬行。突然,一声巨响,一个战友被炸死了。看着那个惨烈场景,大家没有丝毫退缩。

战场上的工兵

记者一边聆听老人的讲述,一边仔细看老人收藏了多半个世纪的纪念章。这枚纪念章年代久远,但它见证了抗美援朝的历史,以及魏林祥老人曾经的光辉岁月。

在执行任务中,魏林祥不知多少次与死神较量。记者问起当时是否害怕,魏林祥笑着说:“打仗就不能害怕,越害怕就越死得快。”就凭着这股精气神,魏林祥和战友们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任务。

“我们不仅排雷,还负责埋雷。敌人的飞机大炮在上面追着打,我们在下面跑着埋地雷。”魏林祥说,工兵排雷有时在晚上进行。晚上,趁敌人睡觉时,他们打开探照灯,趴在雪地上排雷。

工兵扫除前进障碍、修建钢铁工事、保证交通畅通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工兵居住的地方不定,经常来回换地方居住。”魏林祥说,哪里需要工兵,他们就赶往哪里。有时,他们一天需要转战几个阵地。

工兵不仅排雷,还要负责挖战壕。“为部队挖战壕时,我们手中也只有简单的工具,全靠双手挖。”魏林祥回忆说,那时,他们挖的战壕有一人多深。朝鲜战场上,部队打得很艰苦,他们经常几天几夜吃不上饭,大家的斗志却丝毫不减。

一般来说,架桥、修路是最累的。魏林祥记忆犹新的是他朝鲜抢修被炸毁桥梁的危险经历。

“那次,部队前进必须经过一架桥,可是偏偏这座桥刚刚被敌人炸毁。”魏林祥说,接到这个命令,他们火速赶到现场,抢修被炸毁的桥梁。双方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在战争中,志愿军工兵边打边修建。终于,赶在部队到来时,他们把桥梁修好,保证了部队顺利通行。

远隔时空,记者虽然无法真切地体验到那战火纷飞的场面,可在魏林祥老人详细描述当时的战况中,光是聆听,已让我们感受到了战场的硝烟与战争的惨烈情景。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