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许 静
2017月
小村变化很大
和两个月前相比,这里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从塘坊庄到倪庄的水泥路面全部加宽,路边铺上了砖块,显得更加整齐,路两边的田地扎上了漂亮的篱笆,村子里的街巷干干净净,路两边装上太阳能路灯……真是世外桃源啊!
村卫生室是新建的漂亮小楼,房间里新添置了桌椅、电脑、空调、打印机及电视机。院子里有新建的文化广场,水泥地坪上安装了各种各样的体育器材。一名年轻女子带着两岁的儿子在文化广场上用手机四处拍照,并用微信与在广州打工的老公交流:“老公,快看我拍的照片。村里变化太大了。”
“好好夸夸俺的董书记”
听说记者来采访,村民纷纷围了上来。“记者同志,俺要好好夸夸俺的董书记。他为俺村争取了那么多项目,村里的路全修了。群众的吃水问题好多年都没解决,他一来就解决了,现在全村8个庄全部用上了自来水。”一村民说。
群众所说的董书记,是确山县委派驻倪庄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董永强。据记者了解,这个小伙子精干、热情、有思路,来村里时间不长,却给群众办了很多实事,尤其是在扶贫攻坚中,成绩突出。
“记者呀,有一件事儿,我特别感谢董书记。我孙子太调皮,被老师撵回了家。董书记听说后,急忙骑车带着我孙子去学校找校长、找老师,为孩子说情,还苦口婆心地教育俺孙子。”倪庄的赵雪锋老汉拉着记者的手说, “我是村里的贫困户,我和老伴都70多岁了,孙子才12岁。孙子可怜啊,爹死了,娘也跑了。董书记为了让俺脱贫,为我争取低保,为孙子争取教育补贴。董书记光为我家做的好事就说不完。”说着,老人家声音哽咽起来。
“那天我们庄接水管,董书记一家一家地看。为了方便群众,他给施工队提了很多要求。有些要求人家不接受,他和人家争得面红耳赤。我们都知道,董书记是真心为我们好啊!”一位叫周新安的老人拄着拐杖对记者说,“马上要过春节了,董书记为我们这些每人送来了一袋米、一袋面、一桶油。董书记时时刻刻想着我们这些孤寡老人。”
连毛毛说:“说起俺的董书记,那真是好。不说别的,今年董书记没少往我家跑。我一个光棍汉,不会说、不会写,别人干活也不找我,穷得连手机也没有。董书记来了后,帮我申请当上了村里的保洁员,月工资300元。董书记给我送化肥,送米、面、油,还帮我以地入股分红。我这下就吃穿不愁了。”
打造一份产业富群众
在倪庄村最偏远的乔庄,全村百十户人家,居然每一户都有董书记花钱印制的紫英桃宣传名片,而且,村里还建立了紫英桃宣传网站。这是咋回事呢?
据乔庄村干部沈莲花介绍,董永强看得远,他认为倪庄要想真正富、长久富,还得靠产业。因此,他帮村里做出了大力发展种植业、饲养业的长远规划。乔庄村紧邻马尾山、五泽河,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很适宜种植桃树,群众也有种桃的传统,且已形成一定规模,生产的紫英桃个体大、味道好、成色美。董永强看准了这一点,决定将乔庄的紫英桃种植进行整合,成立合作社,规模经营。贫困户以地入股,县、镇派人进行技术指导。这样,桃的产量就会大大增加,品质也会大大提高,从而成为富民强村的支柱产业。
沈莲花说:“我们庄上的紫英桃在当地很出名,但在外地名气还不够大,种桃的技术还需要培训、提高,所以董书记印了宣传名片,又建立了宣传网站。他一户一户地上门给我们发,一户一户地与我们谈。我们庄那么远,在山里面,他都是骑着车子来,我们想留他吃顿饭,他都不肯。
幸福着你的幸福
记者这次到倪庄村采访,感触最深的是这样两个字——幸福。
你看,如今,倪庄村平坦的水泥路修好了,清洁的自来水用上了,欢快的广场舞跳起了,大型的紫英桃园规划了。当然,各家各户的钱包也鼓了。这不,春节未到,人们已开始置办年货了。村子里欢声笑语,被幸福的氛围笼罩着。
第一书记董永强是幸福的。驻村的担子是十分沉重的,驻村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但是,看到村子变美了,他幸福;看到孩子们穿上了暖和的新衣,他幸福;看到家家搞养殖、种植大把挣钱,他幸福;看到村里的规划敲定,群众精气神足足,他幸福;看到全村16户50人即将脱贫,过上好日子,他更幸福……
来村里采访的记者是幸福的。提起董永强,男女老少都赞不绝口。想不到董永强与群众的关系这么好,想不到他的干劲这么足、思路这么清、成绩这么大。
在田间,在山坡,在农家,记者与群众交谈,感受着他们的满足,感受着他们的幸福,自己也不由地满足起来、幸福起来。
尽管记者这次采访没有见到董永强,但从群众的讲述中,从大家“麻烦”他时,他总是乐呵呵的情景中,记者能够感受到他的幸福。
新年将至,让我们幸福地迎接新年,享受新年的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