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苏 玲 通讯员 张华伟 文/图
陈集村村民王金玉和家人一起在蔬菜大棚里采摘蔬菜。
“这幅画是德国著名画家画的。”1月18日,村民自豪地对记者说。在平舆陈集希望小学教学楼外墙上,一幅充满后现代浪漫情怀的巨型墙画格外引人注目,给这个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涂上了一抹神秘的色彩。与校园一路之隔的新农村社区,是成排带院的两层别墅、漂亮的太阳能路灯、环保美观的垃圾箱、景观树环绕的健身广场……今日的陈集,已难觅贫困村的影子。
帮扶助力村民脱贫
位于平舆县郭楼镇西北方向的陈集村,辖12个自然村,23个村民组,近4000人,耕地面积7000余亩,主导产业是养殖。陈集村原有贫困户38户62人,多是因病致贫。
得益于党的扶贫政策,得益于建行河南省分行驻平舆县陈集村第一书记李卫东对陈集村扶贫攻坚的付出。2016年,该村实现脱贫近30户,蔬菜种植合作社、藤编加工厂、巧媳妇工程等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令村民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
冷冷冬日,暖暖真情。春节将至,为使贫困户过上一个温暖祥和的节日,1月17日上午,“平舆县精准扶贫、百企帮百村、康博光彩行”捐赠仪式在郭楼镇陈集村举行。平舆县康博汇鑫油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饶兵一行来到陈集村,开展结对帮扶慰问贫困户活动。“ 扶贫帮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将继续关注、帮扶陈集村的贫困户。”饶兵对该村党支部书记陈德生说。
陈集村治安主任姚四斌介绍,近年来,在郭楼镇党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陈集村借助党的精准扶贫政策,于2011年开始实施新农村建设,建成的别墅式社区已经入住100余户。每排别墅前都放有几个移动式垃圾箱,有专人保洁,定时清运垃圾。
记者走进新农村社区村民姚军民家。“和城里人一样,也把房子装修一下。新年新气象!”房子的女主人笑着从厨房里走出来,带领记者参观起居室、餐厅、车库、大阳台。
“社区各街道安装太阳能路灯300多盏,监控摄像头基本实现全覆盖。村民充满幸福感,安全感。”姚四斌对记者说。
承包蔬菜大棚 靠勤劳致富
“俺村能够脱贫,离不开第一书记李卫东。”村民提起李卫东无不竖起大拇指。去年10月,李卫东和村“两委”班子商量后,利用扶贫资金建成蔬菜大棚38座,承包给村民种植蔬菜。
“现在的扶贫政策好,承包村里投资建好的大棚,能解决我们资金短缺的困难。还有农业专家免费指导。”50岁的村民王金玉是远近闻名的种菜能手,他率先承包村里的6座蔬菜大棚。走进王金玉的蔬菜大棚,一眼望过去,满棚绿油油的大青菜煞是喜人。
“我种的是有机蔬菜,杂草都是一棵棵用手拔掉的,不打除草剂。我的菜很受超市欢迎。”王金玉对记者说,超市要求他家供应的蔬菜必须择净黄叶,去除带泥土的根须,包装整齐,所以他和家人要多费工夫。
王金玉算了一笔账,今年天气不冷,大棚里的青菜卖不上价,一座大棚生产大青菜1000多公斤,比去年的收入却少一半。尽管这样,王金玉还是很有信心。他说,大青菜卖完后,他准备种有机花菜,2月底就能出棚上市。一座大棚一年种几季蔬菜,保守收入也有一万多元。现在他承包6座大棚,年收入10万元没有问题。他打算明年向村里申请再承包几座大棚,成立蔬菜种植合作社,打开陈集蔬菜的销路,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建设宜居环境 打造旅游乡村
陈集村计划生育管理员朱会芳告诉记者,村里建成的藤编加工厂实行计件工资制度,吸纳了不少贫困户打工。他们可以利用闲暇时间来加工厂挣工资,贴补家用。“村民贾宝清、朱小明每天能挣七八十元钱。”朱会芳说,第一书记李卫东为村里争取到巧媳妇服装加工项目,春节后30台缝纫机即可到位,为本村和周边村的留守妇女提供就业岗位,让她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方便照顾家庭。
治安主任姚四斌带记者参观了村里的文化大舞台、新建成的陈集村委大院。姚四斌介绍,陈集村委大院前400余米长的河道,春节后将开工治理成景观河,河边种上绿化树,建起凉亭,河道里养鱼,种上莲藕。
“陈集村脱贫致富不是梦,我们还要打造旅游乡村。”姚四斌对陈集村的前景充满希望。“明年将建面积达3000亩的黑芝麻基地,再建48座蔬菜大棚。”姚四斌说。
产业多元化 扶贫大步跨
□苏 玲
平舆县郭楼镇陈集村是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距县城近20公里,位置偏僻,曾经道路泥泞,村里房屋破落。近年来,平舆县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对陈集村和贫困群众格外关注、格外关爱,因地制宜、精准扶贫的政策和产业多元化的发展理念加快了陈集村脱贫致富的步伐。
村里利用扶贫资金于2006年10月建起的36座蔬菜大棚内种满了青菜,村民用勤劳的双手种下希望,收获幸福。
记者分析,陈集村能够脱贫,得益于党的扶贫政策。上级部门和郭楼镇政府注重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坚持分类施策,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才有了陈集脱贫现状。总结陈集村的脱贫经验,是郭楼镇党委政府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了,才能科学、正确解决好“扶持谁,谁扶持”的问题。
扶贫工作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陈集村脱贫就是一个范例。记者从陈集村脱贫蜕变中看到了基层干部坚持扶贫脱贫的决心和力度,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对“不让一个贫困户脱贫路上掉队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