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戏曲艺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到宋金时期渐趋成熟,元代杂剧兴盛,成为我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元曲众多作家中,对元曲的形成作出开创性贡献的是元好问,他生于金元战乱之际,是名冠金元两代诗坛的巨星,作品清润疏俊,迥出时作,对元曲创作起着启导统领、规范的作用。
元好问之后的元曲大家是王实甫(约1260-1316年),代表作《西厢记》,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并将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元曲发展史上影响最大莫过于“元曲四大家”了,关于“元曲四大家”到底是哪几位,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明代王世贞、王骥德等人为王实甫未被列入“四大家”而提出非难,王骥德还提出“王、马、关、郑”说;清代李调元《雨村曲话》则有“马、王、关、乔(吉)、郑、白”之说;不过,一般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他们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已为历史公认。
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杂剧题材广阔,内容丰富,多揭露社会黑暗势力的丑恶和腐败,颂扬民众、特别是青年妇女的抗争精神,在现实的深刻描绘中渗透着民主和人道主义的思想光辉。其代表作《窦娥冤》、《望江亭》、《单刀会》等数百年长演不衰。
白朴(1226--?),《梧桐雨》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描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其语言雍雅华贵,绚丽多彩,开杂剧文采派的先河。
马致远的《汉宫秋》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写昭君出塞的故事,它大胆地改变史实,塑造了王昭君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者的形象,抨击了皇帝左右文臣武将的昏庸和无能。
郑光祖,生卒年不详,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 作品以描写男女爱情生活的剧作为主,以文采见长,语言典雅,受王实甫影响颇深所作杂剧,代表作《倩女离魂》。
(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