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王冬霞 通讯员 张 强 文/图
小王庄新村一角。
笔直洁净的水泥大道,璀璨明亮的太阳能路灯,集健身、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文化广场,新建的村委大院,绿意盎然的农业生态园……走进西平县二郎乡小王庄村,无论如何你也想不到,眼前的这个美丽乡村是省级贫困村的精彩蝶变。昨日,记者来到该村进行采访,乡、村干部和村民讲述了家乡巨变的历程。
科学规划 务实重干
西平县二郎乡小王庄村位于西平县城南13公里处,下辖小王庄、枣茨营、麦仁张、分金庙、罗庄、魏庄等6个自然村、1118户4995人。这里不但是革命老区——中国人民解放军全歼国民党第五兵团的祝王寨、金岗寺战役发生在这里,而且还蕴涵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战国时期管鲍分金处也在这里。
“过去,小王庄污水横流,道路狭窄泥泞,全村三分之一农户在贫困线以下,2011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2014年全村贫困户有377户1572人,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扶贫开发重点村和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是副省长王铁的群众路线教育联系点。”该乡党委书记应奎显说。
那么,这样一个典型的平原贫困村,如何利用自身优势闯出一条扶贫开发的新路子呢?
应奎显告诉记者,2014年,副省长王铁在小王庄调研时提出:力争2到3年时间把小王庄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发展示范村、脱贫致富典型村。王铁多次协调省、市、县规划部门对小王庄进行科学设计。经反复论证,《驻马店市西平县二郎乡小王庄村村庄规划》出炉,为小王庄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了落实这一规划,乡党委、乡政府抽调乡司法所、派出所、国土资源所、村(镇)规划中心、扶贫办等部门的10余人成立工作组,全力开展征地、拆迁等工作。
精准扶贫 抓铁有痕
小王庄村党支部书记祝淑杰说,为了有效推动村内的产业扶贫工作,小王庄村在乡党委、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2014年10月组织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30余人外出参观学习,引进了未来新星小王庄村农村废弃物处理及规模化农业生态园区项目。项目计划投资1.6亿元,已投资3000万元,流转土地3239亩,建成大棚208座、果园40余亩。项目为村内贫困户提供了130人的长期就业岗位,为400人提供了临时就业岗位。
为了落实中央、省、市就扶贫工作提出的“六个精准”要求,该村通过贫困党员示范、科学养殖、特色种植增效等措施,充分调动广大贫困户发家致富的动力,有效助推了全村脱贫攻坚工作进展。
祝淑杰介绍,小王庄贫困党员王耀民,儿子长年有病,家庭经济条件十分困难。了解到王耀民的实际情况后,村干部鼓励他放下思想包袱,积极参与生态园区建设。现在,王耀民已被聘为部门经理,负责园区内机械管理、产品采摘等,月薪超过3000元。经过不懈的努力,王耀民儿子的病情得到好转,全家也于2015年成功脱贫。
另外,通过科学养殖,麦仁张村的张才于去年9月成功脱贫,魏庄村的贫困户魏纪恩通过特色种植也在同月成功脱贫。
目前,该村开展的“整村推进”、“到户增收”、“美丽乡村”等项目建设,已带动351户1482人脱贫,在全市30个扶贫开发示范村各项工作评比中被确定为一类村,并被市委、市政府评为2015年度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先进村。
安居乐业 和谐发展
应奎显说:“精准扶贫的目的不但是要每个贫困户脱贫,而且要保持整洁的村容村貌,使群众安居乐业。”
2016年,小王庄村积极响应全市文明家园创建活动,通过在村内粉刷文化墙、制作宣传版面、印发宣传单、张贴宣传标语、组织集中整治等活动,引导群众关心、参与家园整治工作。为了加快推进村精神文明建设,村里成立了3个广场舞队、1个铜器队、1个舞狮队,定期到文化舞台表演,极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晚上有路灯、出门不踩泥,门口看大戏,广场能健身……没想到俺也能过上城市人的生活。”村民王大妮说。
祝淑杰说, 如今的小王庄,笔直的水泥路两边绿树成荫、花草葱郁,小游园、池塘边人头攒动,文化广场经常上演群众喜闻乐见、自编自演的广场舞、大合唱节目,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村民彻底告别“脏乱差”,过上了“绿亮美”的幸福生活。
“下一步,乡、村将继续加大脱贫攻坚工作力度,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村庄集体经济,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力争把小王庄村建设成豫南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应奎显满怀信心地说。
扶贫重在实干
□王冬霞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各层领导及干部群众的合力攻坚下,西平县二郎乡小王庄由省级贫困村一跃成为示范村、美丽乡村。这不仅得益于扶贫举措得当,还得益于扶贫措施的落实。穷则思变,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穷如何思变?我认为思变的举措固然重要,但举措落实时是否“抓铁有痕,踏实有印”是重中之重。小王庄的成功脱贫就是西平县扶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
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当下,全国各地都在加大扶贫力度,精准扶贫是当前扶贫工作的攻坚战。那么,面对贫困群体,在奔小康的路上,帮扶者就要以“扶贫”为己任,千方百计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找办法、寻出路,并且要从长计议,不仅让脱贫户不再返贫,而且不让贫困村返贫,不让一个贫困户落下。这虽然是个艰难的脱贫工程,但二郎乡小王庄的干部群众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无论是村还是户,致贫原因不一。但只要因村制宜、因户制宜,对症下药,就能药到病除。小王庄过去是个省级贫困村,377个贫困户,原因是交通不变、土地贫瘠,基础设施落后,村民思想保守。2014年以来,乡、村干部为了甩掉贫困村这顶帽子,为了让300多个贫困户早日脱贫,找项目、跑资金,修道路、搞养殖,引进农业项目,吸纳村民在家门口就业。针对致贫原因各不相同的贫困户,乡、村干部给他们出主意、想办法、抓落实。通过几年的努力,目前该村仅剩几十户尚未脱贫,而且全村实现了由贫困村到美丽乡村的蝶变。
为了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负责拆迁非法建筑的时任乡党委副书记兼小王庄村党支部书记于光辉被打也不退却。为了快速整体推进小王庄的发展进度,乡党委成立的工作组实行“白+黑”、“5+2”工作法,最终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信任,各项工作得以迅速落实,引进的项目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由此可以看出,扶贫工作如果只流于形式、走马观花,或者只纸上谈兵、夸夸其谈,不去脚踏实地、攻坚克难、狠抓落实,那么,精准扶贫恐怕只是一句口号,或者是空谈。如果没有二郎乡领导班子的蓝图规划和干部群众的务实精神,小王庄也不可能破茧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