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在博物馆里的白菜
□刘根社
是谁
把大白菜种进了博物馆里
把大白菜种成了文物
让人们
隔着密封的橱窗参观
博物馆里的大白菜
闪闪发亮
绿叶如玉,绿叶是玉
身胫似玉,身胫是玉
玉的光泽触手可掬
玉白菜
比白菜地里的白菜还白菜
参观的人群
吃了一辈子的白菜
像不认识白菜似的
端详、惊讶……
大白菜原本是
种在土地的菜畦里的
从记不清开始的时间就有
已生长了千秋万代
百年千年不改变色彩
千年万年不改变味道
是大白菜养育了历史
养育了谱写历史的人
萝卜白菜
一代一代
民以食为天
食以白菜为先
大白菜已成为芸芸众生的图腾
成为天下百姓的
生命支撑
大白菜比哪个朝代的寿命都长
比哪代帝王的贡献都大
比千金万银都值得珍念怀想
大白菜的影响久远而深刻
大白菜作为一种菜肴
走进各种各样的人种
走进各种各样的肠胃
普度着众生
生生不息
大白菜作为一种精神
已淌进一代代人的骨骼、血液
汇成了一种
亘古不变的饮食习性
写成了一代代人
平平常常的人性文化
大白菜是有灵性的
让平实的人吃了朴实如土
让厚道的人吃了品性如金
让萎靡的人吃了生力
让有劲的人吃了精神
但白菜养人
白菜也伤人
有时会让人变得白菜不如
那是当你不想种白菜的时候
当你不想吃白菜的时候
当你装着不知道白菜为何物 的时候
当你甚至恣意践踏白菜的时 候……
大白菜在哪里都是最好的
教科书
博物馆里的白菜
价值连城
田里的白菜昂贵无价
博物馆里的白菜是玉
田野里的白菜玉不可比
大白菜永远诠释着天经地义 的思想——
最简单的才是最长远的
最需要的才是最珍贵的
2005年8月于台湾
珍视最朴实的本真
——读刘根社的《种在博物馆里的白菜》
□单占生
读罢刘根社先生2005年8月在台湾创作的《种在博物馆里的白菜》一诗,我想起了余光中先生的《白玉苦瓜》。根社兄诗中的这棵白菜和余光中先生诗中的这根“苦瓜”在命运上有诸多相似性,最切近的一点就是它们都被种在博物馆里。有了这么一番种植,使得它们的身份高贵了起来,命好;与此同时,也是因为有了这么一番种植,使得它们的身份游移起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其命也苦。
人世间的苦往往来自事物性质的不确定状态,这种失控,或者来自外因所为,或者来自内因所造。一个个体的人如此,一个民族、一件事甚或一个时代亦是如此。根社在他的《种在博物馆里的白菜》一诗中,富有激情和满含理性地向我们展示了这个道理、这种沉思。白菜,按其自然属性和生长规律,应该是种在厚土之中,长在高天之下,与草与风与日月星辰雨露风霜为邻,与萝卜而亲蔓菁,帮白叶青,心实味纯,为百姓之家秋收冬藏之爱物也。而今,这自然之物经国之大匠精刀细工琢磨之后,变成了一件“难得之货”,被称为国之瑰宝,“贵”在博物馆的展柜里,这身份的转换与自然的变异到底意味着什么?这着实是一件复杂且意味深长的问题。人世间的诸种征象、般般况味,亦在其中。
站在通常的观赏者的角度看这棵种在博物馆里的“白菜”,这是一棵玉白菜,是国宝,是原本在北平皇家宫殿里的皇家玩物,是经能工巧匠之手而成的艺术精品,是因供于皇室而变得高贵的瑰宝,是因禽兽发动的无耻野蛮的战争而被迫离宫的流浪者。而现在,它客居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橱柜里,成为窄窄海峡的一声豪叹连连唏嘘。当然,它还可以是发财的梦幻,是罪恶的狂想,是形形色色人心欲望的出发点与源生地。最终,它已不是白菜,与此同时,它也不再是块玉,也不仅仅再是件工艺品。它成了被各种人解读着的一棵种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橱柜里的“精神”。
而这“精神”,在诗人刘根社看来,最好的结局还是要回到它的本性上来,或者,换种说法,让它产生的意义的向度指向它的身体本性上来,才可能真正昭示出它的自我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最本真的自我,才是最高贵的自我;而这最高贵的自我,正是自然生态下的大白菜自身所具有的那种最纯朴的本然。正如诗中所描述的,作为一种“菜”,“种在土地的菜畦里…… 作为一种菜肴,走进各种各样的人种,走进各种各样的肠胃,普度这众生,生生不息”,“作为一种精神……写成了一代代人,平平常常的人性文化”。
这种平平常常的人性文化,其实也正是华夏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元素:“大白菜永远诠释着天经地义的思想——最简单的才是最长远的,最需要的才是最珍贵的”。反之,当你失去了如此朴素的自性,“当你装着不知道白菜为何物的时候”,你也会“变得白菜不如”。用不着我过多地解读诗人书写此诗的用心了,诗人朴实的诗句和深邃的情思就摆在这里。回到本然,坚守民本,诗人根社如是说,我、我们和我们这个社会,亦应如是说。
2017中国诗歌春晚
□晚报记者 张广智
本报讯 2017年恰逢中国新诗百年。值此春节即将来临之际,第三届中国诗歌春晚将于1月14日举行。河南省著名诗人刘根社2005年8月在台湾创作的《种在博物馆里的白菜》一诗入选第三届中国诗歌春节联欢晚会。
中国是一个诗意的国度,中华民族是一个诗意的民族,春节是中华民族团圆的节日。中国诗歌春晚则是春节的诗意表达,中国梦想的诗意描绘,民族情感的诗意抒发,中国精神的诗意日出。
据主办方介绍,2017第三届中国诗歌春晚将在北京设立主会场,在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杭州、武汉、北戴河、无锡等地设若干分会场并与部分地区诗意连线。
本届中国诗歌春晚的亮点是突出北京、南京、西安(西京)、开封(东京)、沈阳(盛京)五京网络直播,以此致敬历史,重构未来。
本届中国诗歌春晚将在新华网现场直播,并邀请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中新社等上百家中央主流媒体以及北京电视台、旅游卫视、河南卫视近十家地方卫视及数百家文学、诗歌媒体、海量自媒体互动。力争实现800~1000家各类媒体报道转发,辐射影响3亿人次。
此外,2017第三届中国诗歌春晚考虑网络连线北美、欧洲、澳洲等地,与国际华文媒体合作,实现全球诗意联动,以此推动中国诗歌、中国文化走出去。
据了解,2015年,中国诗歌春晚由屈原后裔、诗人、辞赋家屈金星率先发起,得到余光中、洛夫、郑愁予、曾凡华等全球著名华语诗人以及曹灿、瞿弦和、虹云、方明等著名朗诵艺术家的大力支持。
中国诗歌春晚继承中华优秀诗歌文化传统,讴歌中国精神,2015、2016年春节前夕成功举办了两届,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新社等主流媒体报道,新华网现场直播,中国诗歌春晚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名片。
本届中国诗歌春晚将在前两届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品质:一方面,将从中国5000年沧桑的历史中汲取诗意的光芒,赢得文化尊严;另一方面,将着眼波澜壮阔的时代,紧紧围绕中国梦、一带一路、长征等内容,高擎中华民族精神大纛,树立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