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7年01月04星期三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尴尬的元曲

发布时间:2017-01-04 09:15:32  

在我国韵文发展史上,最为人所最熟知的是唐诗、宋词和元曲。提起唐诗我们立即会想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一大批著名的诗人,更会想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这些著名诗作;说宋词我们立即会想起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一大批著名词人,更会想到“大江东去…”等这些著名词作。然而说到元曲,我们却难以立即想起有哪些作者,更难以想起有哪些作品,我们甚至不知道元曲到底是什么,这不能不说是元曲的尴尬,今天我们来看看这尴尬的元曲。

元曲确实是尴尬的,它不像唐诗和宋词的界定非常明确。唐诗有古体,有近体,但都是诗;宋词有小令、中调、长调,但都是词。元曲就不一样了,广义地讲,它包括了盛行于元代的杂剧和散曲。狭义地讲,它指的是杂剧。比如臧晋叔的《元曲选》和隋树森的《元曲选外编》,所选的全是杂剧。而我们平常所说的,与唐诗、宋词并称为“一代之文学”的,一般是指散曲。

那么,杂剧和散曲有什么关系呢?

戏剧和散曲的区别,在于戏剧在唱腔之外,还有科、白。“科”指动作表演,“白”指念白,也就是现代戏剧所说的唱、念、做、打。如果去掉科、白,剩下的唱腔部分就和曲没有多大区别了,就像现在我们在许多晚会看到戏剧演员西装革履或长裙曳地清唱某一戏剧唱段一样。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在“乐府”的“格例”中所举的小令,有些出于“散套”,有些就出于杂剧。但是,杂剧和散曲毕竟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艺术门类——是戏剧,一是歌曲,或者说是广义的诗。因此,我们所说的 “元曲”,通常是元代的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而不包括舞台上演出的杂剧。

元曲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遗憾的是很多元曲都散佚了,现在流传下来的散曲,据隋树森《全元散曲的辑录》,有名姓可考的作者200余人,小令有3800多首,套曲400多套。这与唐诗、宋词的数量实在相差甚远,但其题材和内容并不逊于唐诗,比之宋词则更加广泛深刻。

      (新源)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