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古井养育一方百姓
□晚报记者 高琳琳
一座不大的寺庙,几位尼姑待人和善,一口古井养育了一方百姓。在韩智民的记忆中,市南海路南段原文化宫对面有一处这样的景致和建筑,但相隔了半个多世纪,这些原来的人和事只能凭借回忆还原。
南海路上有座小寺庙
“那个时候我十多岁,经常和一群孩子去寺庙里玩。那时候,这里叫南海寺。”78岁的韩智民是驻马店市的老住户,对市区原来的一些建筑和事件都非常熟悉,他说,南海寺位于现在的驿城区南海街道练江社区。南海寺说是寺庙,其实是尼姑庵,里面有3位尼姑。
韩智民说,南海路上的这座寺庙位于现在的南海市场。寺庙大门朝西,从庙北侧的一个通道向西再向南进入寺庙大门。庙里左右厢房各3间,大殿分3块,各放置几尊佛像。
孩子们喜欢去寺庙无外乎是看热闹,等大人们回去或者尼姑送客时他们也会装模作样地跪在蒲垫上磕头,然后哄堂大笑。韩智民说,小时候不懂大人的想法,后来听家里的老人说如果心诚,菩萨可以满足跪拜人的心愿。于是,孩子们就会祈祷有好吃的,不用去上学。当然这一切没有实现过。
去寺庙玩时,韩智民会和小伙伴一起,因为寺庙门前是一大片坟地,每年的清明都会有人来扫墓。虽然平时在外面玩野了,可大家还是害怕,特别是天色暗后绝不在寺庙里逗留,回家时跑得比兔子还快。
孩子们喜欢到寺庙院墙后的荒草地里玩,有时候玩捉迷藏,有时候翻跟头,躺在草地上晒太阳也是美事一件。
神奇的古井
让韩智民最难忘的是寺庙大殿和南侧厢房之间的一口水井。水井不但满足寺庙的日常需求,而且可以为十里八乡的乡邻排忧解难。
“以前都是用的井水,但是家里的井比寺庙里的井小得多。”韩智民称,这口水井并不起眼,只不过长年没有干涸。这口井最神奇的地方是水井里的水,不但好喝,而且是做豆腐最好的原料。
这口水井是正方形的,井口的石块有些年头,石块外面是深蓝色,里面是黑褐色,可能是长年不见太阳的缘故,井水深不见底,但能倒映出人脸。孩子们对这口水井很好奇,可又怕水井深,只能趴在井沿上露个脸,搞个怪乐一下。
“那时候,市区做豆腐生意的商贩都会拉着大桶来提水,因为离开这里的水,豆腐吃着就不是味儿。”韩智民说,发现井水做豆腐好吃的是当时南海路南段一家做豆腐的。原本他是想提些水回去给生病的老人治病,无意中把水倒进煮豆汁的大锅里,结果做出来的豆腐比以前做的好吃很多。
当时有人不信这个邪,一个后生用压井里的水做豆腐,一个用井水做豆腐,两家的豆腐一比,后生的豆腐就逊色多了,口感也差了很多。
一传十,十传百,只要是做豆腐的商贩,都会到寺庙里提水。后来,只要是用水煮的东西,大家就会过来提水。
过去没有冰箱,到了夏天,有人会来打水解暑。冬天,井水打上来不冻手,有的人会在庙里边聊天边洗衣服。
有人说先有这口水井才有的寺庙,清朝时就有了,但谁也说不清楚,也没有人去探寻。
旧貌换新颜
对这座寺庙有些印象的老人李毛是南海路的老居民。他说,建国初期,党和政府破除封建迷信,那些出家的尼姑都还俗回家了,原来的寺庙空置了一段时间。寺庙被封后,大人们不再去烧香拜佛,孩子们不再去撒欢,这座寺庙渐渐被大家淡忘了。
“如果不是这个南海寺,南海路不会是现在的名字。”韩智民说,南海路的来历和寺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也记载了一个时期的历史文化和变迁。原来的寺庙拆除后改建了民房、公房,后来变成大家熟悉的南海市场。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市南海路南段,看到原来的南海市场已成为一片废墟,围墙后即将建成一片新的天地。
驿城区南海街道南海社区的工作人员说,南海市场拆迁改造后将建成大型的集贸市场,是南海路唯一的大型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