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6年12月13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山大学印象

发布时间:2016-12-13 08:41:14  

□高卫斌

大学是一个城市的明片。每到一个城市我总是对它的大学感兴趣,下午工作之余,兴致勃勃到南国著名学府中山大学一游。

它的北校门很小,一条笔直的马路贯穿其中,两边是高大的棕榈树,一派南国气息。一排排上世纪20年代的西式风格的红砖房掩映在一片片绿地之中。

我首先看到的是外语学院的教学楼,进去逛了逛,兴趣不大。然后我逛了数学学院的办公楼,其招牌是篆体字,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出来后,我看到一座别致的小楼,就进去了,原来是哲学系,里面有一讲座正要开讲,内容是一曾在德国大学当教授的中国老师讲陈寅恪与季羡林的。因儿子对这两位大师感兴趣,我近来也很关注他们,所以决定去听一听。中山大学真开放,我到教室坐下后也没有人拦我。我很佩服这种做法已和国际接轨,向所有人开放,体现了大学精神。

教授是季先生的弟子,原为北大东语系的学生,主修梵文,口若悬河,PPT做得也很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主要讲的是历史梵文、德文、中文通过宗教这个文化载体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并促进文化繁荣的历程,同时也回顾了陈寅恪与季羡林二位大师孜孜不倦、治学严谨的学风以及她与季先生深厚的师生情谊。

我是学理科的,面对的对象不同,一个是改造自然,另一个是改造社会,但求学的道是相通的,都要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去探求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奥秘,持之以恒并付出努力才能有所收获,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科学精神。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是每个人能有所成就必备的条件,做学问这条路很艰苦,也不知儿子能否坚持下去。

教授讲季先生在德留学期间正逢二战,经常挨饿学古梵文,为的是探究佛教对中国和日耳曼民族文化的影响。陈和季都要学习外文而且是古外文,难度可想而知。即使修成正果因专业面太窄也不知是否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有失业的危险,但他们都坚持下来了并有所成就,最终得到社会的承认。

    两个小时的演讲很快就结束了,我这个不速之客与教授进行简短交流后也很快离开了,这也许就是广州之行的意外收获,中山大学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