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国臣
平时人们说话,大抵谈些工作和生活方面的事情,此外,谈电视剧、最近看的电影、相声小品,也谈网上的新闻。现在是“手机时代”,吃饭、走路、车上、车下,看电视、上网时,都在看手机。手机上有很多笑话,有的人不但自己看,有时还大声读出来让大家听。然而,笑话也好,幽默也罢,听过了就听过了,然后像轻风一样就吹过去了。
有人说现代人压力大,为缓解压力,就该听听这样的小笑话放松放松。这也有理,譬如忙碌之中听听音乐,看看小品相声。但如果养成习惯,长期如此,就会形成所谓的碎片化阅读。碎片化阅读的特征就是以娱乐的态度读笑话、短信等。
人们从读大部头的书到读短小的书似乎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以小说为例,开始是读长篇小说,之后是中篇,再往后是短篇、微型小说。还有把名著缩写的,以为这样便于阅读,其实这样是在糟蹋名著。因为名著既不能缩写又不能扩写,而只能保持它的原汁原味。否则,一经删减,还叫名著吗?书越读越薄,人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浅。人们对类似“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的绕口令很感兴趣,对绕口令说得快的人就佩服之至;对生活中的热闹,对人们说出的空洞得只剩下声音的话感到特别赞赏,如此等等。还以小说为例,就小说的阅读而言,对于微型小说,我向来看得轻,以为那近于游戏之作。在短短几百字里,又要有故事、人物、情节,又要有思想感情,能吗?如果不能够,也不过在虚假的故事中以作者的所谓奇巧构思掩盖其苍白贫乏罢了。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的心情浮躁,越来越不能沉下心来啃大著作和潜心研究事情了。有些空洞无物、长篇大论的文章固然不好,不该花费时间去读它。但经典的巨著还是应该花大量时间去读的,理由是它原原本本、完完整整、构成体系,这样的大书读多了,思想不深厚就没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