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6年12月02星期五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平凡义举传递好人能量

发布时间:2016-12-02 08:09:05  

 平凡义举传递好人能量

——托举英雄的平凡生活

□晚报记者    刘永奇    /  首席摄影记者  王建成/

121,本报以《5个农民工托起生命的希望》为题,详细报道了市区一处工地上多位农民工勇救悬空儿童一事。平凡人演绎非凡事迹。事情见报后立即引起了诸多读者的强烈反响。   

“关键时刻,你们几个工人英勇出手救下小女孩,我代表公司向你们表示感谢。”昨日下午,在市风光路金都花园工地,项目部负责人吴女士将奖金发到救人英雄徐国法、马印和田来等人手中。

徐国法、马印等人勇救悬空小女孩的事,在他们所在的工地也引起了强烈反响。

该工地项目部在得知情况后,专门对他们进行了现金奖励。吴女士表示,接下来项目部将在工地上大力宣传徐国法、马印等人的英勇事迹,并号召全体工人向他们学习。

`时值我市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种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勇于担当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尊重和学习。

当危险袭来,当他人有难,平凡人也能演绎非凡事迹。

yub16123.jpg 

在平凡的岗位上,救人英雄忙碌着。

yub16121.jpg 

 救人英雄在看本报报道。

yub161201.jpg 

工地项目部负责人吴女士向救人英雄分发奖金。

yub16122.jpg 

记者再次来到工地进行采访。

看到报纸   露出憨厚笑容

“来来来,快看看,他们几个上报纸了,真不错……”121上午,记者一走进徐国法、马印等人所在的工地,周围的工友们就立刻围了上来。

大家簇拥着正在干活的徐国法、马印、田来和张红来到一层的空地上。

看到记者手中的报纸,工友们纷纷伸出大拇指,对他们的救人行为赞扬不已。

“哎呀,这都不算啥事,你看我们都不好意思了。”看到自己的照片印在报纸上,徐国法和马印等人不停地搓着手,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口中更是不停地说着谦虚的话,仿佛那天惊心动魄的一幕,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

稍显破旧的安全帽、满是泥浆的外衣、和鞋子,以及布满冻疮和伤口的双手……此时记者突然觉得,虽然几位救人英雄的衣着和外表不那么光鲜,但他们在关键时刻的所作所为,却迸发出了这个世界上最闪亮、最耀眼、最动人的光芒。

“我们村里哪家修房盖屋、红白喜事他都主动去帮忙,脏活累活抢着干。”

“谁家大人小孩有个病啥的,他就开自己的摩托车帮忙送医院。”采访中,在同乡和工友的描述中,徐国法和马印等人的朴实形象一点点显现。

在采访现场,负责工地送料的一名司机师傅激动地告诉记者,自己当天目睹了整个过程,打心眼儿里佩服他们的壮举:“这几个人都很忠厚老实,待人处事不怕吃亏。这次能奋不顾身徒手托举救人,绝不是一时头脑发热,这与平时的好人品是分不开的,他们都具备这个素质!”

来自农村   救人是“本能反应”

今年46岁的徐国法家在驿城区水屯镇大乔庄,家里还种着7亩地。农闲时间,他和工友们一起,来到该工地做外墙粉刷。

“在工地上干活虽然苦点累点,但多挣点钱还是好的。家里现在的生活水平还算可以。”徐国法笑呵呵地说,救人对自己来说真算不了什么,更是每个见到的人都应该做的。孩子平安无事是大家最大的心愿。

此次参与救人的马印和田来有着亲戚关系。40岁的马印告诉记者,姐夫田来在救人现场主动蹲下,让自己和徐国法上去救人。

“我这个小舅子,可热心肠了!在他们老家更是有名的好人。”田来说,马印的老家在汝南县张楼乡,他不但养活着自己的俩孩子,还收养了因为父亲过世而无处可去的侄子,宁愿背负着巨大的生活压力,也不愿意让侄子无家可归。

与徐国法同岁的田来家在驿城区水屯镇段庄,他也是徐国法多年的工友。俩人和马印、张红经常一起在工地上做外墙粉刷。

所以,多年共同干活养成的默契,让他们在听到第一声呼叫时,第一时间毫不犹豫地共同冲向小女孩所在的方向。

“现在都夸我们是救人英雄,我觉得救人是举手之劳,没啥可犹豫的。再说了,当时情况紧急,也不允许你想那么多。”谈及当日惊心动魄的一幕,马印显得十分平静。

“干我们这活儿,经常爬高爬低的,所以翻个墙爬个窗户没啥难度。”在徐国法口中,救人的行为更是被他说得轻描淡写。提起几个人的救人壮举,工地上其他工友异口同声夸他们是助人为乐的好人,这次事情也是他们的“本能反应”。

记者了解到,当时参加救人的还有一位年纪较大的农民工,为了救人把腰给扭伤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腰部受伤,这位无名英雄请了假回家养伤去了。

记者在工地上寻找多时发现,由于这位年纪较大的农民工没有手机,工地负责人一时也无法找到他。至于这位老人姓甚名谁,本报记者将继续关注并寻找。

 

淳朴勤劳   演绎不平凡故事

 记者了解到,徐国法等人大多是早上6时许从家中出发,赶到10公里外的市区工地干活,一忙就是一整天。

在工地上,田来负责搅拌水泥和石灰,徐国法、马印和张红则负责外墙的保温材料铺设和水泥、墙漆粉刷。

由于长时间接触水泥和石灰,几个人的手掌都不同程度出现了干裂和伤口。

至于冻疮,对于这些长时间在外作业的工人来说更像是“人手必备”,几乎每个人手上都有大小不一的冻疮。

“该吃饭啦。”采访陆续进行了3个小时后,到了中午,徐国法、田来和马印几个人放下手中的活儿,招呼记者一起去吃午饭。

因为是计件工资,所以几个人并不在工地上吃饭,而是带着记者走进了工地旁边一家小饭馆。

一盘油炸花生米,一盘菠菜烧豆筋,每人一碗汤面条……正当记者看着饭菜出神时,一阵笑声把记者的思绪拉回到饭馆中。

“我们中午都会凑钱吃饭,每人拿出10元钱,不算多也不算少,记者同志可别嫌我们这饭菜简单呀!”徐国法笑着说。

“趁年前天气不冷,多干些活挣点钱。”  “希望今年不像去年那样被工头拖欠工资,春节前能领到工资……”言谈中,谈起眼前的工作,几个人许下了自己普通而又朴实的心愿。

虽然饭菜比较简单,但看着几位救人英雄憨厚的笑容,这顿午饭却让记者感到了一种特别的“温暖”。

整日悬于楼宇外壁的几位农民工,不仅刷新了城市的外衣,更洗涤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