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人的 “总司令”走了
中国情缘 卡翁爱喝桂花陈酒 常到中国使馆做客
在中国人的心中,卡斯特罗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可以说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2008年3月,《卡斯特罗访谈传记:我的一生》中文版出版,在序言《致中国人民》中,卡斯特罗写道:“革命使两国人民结成兄弟,肩并肩为社会主义而斗争。”
中国前驻古巴大使徐贻聪记得卡斯特罗爱喝中国的桂花陈酒,每次到中国驻古使馆做客时,他几乎不喝别的酒。在北京的钓鱼台国宾馆以及在去外地的专机上,他也只要这种酒。卡斯特罗很喜欢中国菜。他会用筷子,基本不用刀叉。
中国前驻古巴大使刘玉琴说,卡斯特罗对中国有着兄弟般的感情,这是毫不为过的。她说,卡翁先前经常到中国使馆做客。卡斯特罗2006年生病之后外交活动逐渐减少,但对中国客人经常例外关照。
记者注意到,在卡斯特罗长达50年的政治生涯里,他曾与中国多位国家元首有过接触。
老友情谊
习近平三年两次探望 送上生日祝福
当地时间
事实上,这并非两人的第一次会晤,2011年6月6日,中国的端午节,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也曾探望过卡斯特罗。据时任中国驻古巴大使刘玉琴回忆说,虽然出访时不是习近平的生日,但卡斯特罗在习近平探望时特别提到:“我很注意,你是1953年6月出生的。”卡斯特罗的语气就像和亲密家人在说话。习近平也亲切地与卡斯特罗聊起了阴历和阳历生日。
外交专家、前驻拉美国家哥斯达黎加大使李长华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古关系是从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领导人时代共同培育起来的,经过历史见证和风雨考验。
古巴和中国在地理距离上并不是很近,但中方领导人但凡出访拉美国家,都会到古巴看一看,由此可见这一份老朋友间的深厚情谊。2004年10月,卡斯特罗在一次演讲中不小心摔倒,左膝和右臂骨折了,因此一直坐轮椅。但在11月,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古巴时,为了在迎接胡锦涛的仪式上能“站起来”, 卡斯特罗前一晚特意让人赶制了一根拐杖。
中国情结
曾赠给毛泽东手枪 用中文唱《东方红》
在中国军事博物馆礼品馆里,陈列着一支握把上刻有毛泽东名字的手枪,用西班牙文书写(MAOTSE-TUNG),型号为美国M
《解放军报》2009年的一篇报道称,“该枪来历不凡”。1961年4月17日清晨,1400名得到美国中情局训练和装备的古巴流亡者,在哈瓦那以南的猪湾海滩(亦称吉隆滩)登陆,妄图颠覆新生的革命政权。古巴军民英勇反击,俘敌1100多人,缴获大批美制武器。这支M1911A1手枪,就是其中的一件。
其实自1960年9月28日中古建交后,每逢国庆日,两国领袖都会向对方发送热情洋溢的贺电。令卡斯特罗颇为遗憾的是,尽管他和毛泽东神交已久,但一生都没有缘相见。1995年12月2日,卡斯特罗来到北京参观毛主席纪念堂,向毛泽东的雕像献上花圈。
两次访华
穿绿军装登长城 到上海百姓夹道欢迎
卡斯特罗和中国的情谊最早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正式建交是在1960年9月。彼时,古巴首都哈瓦那革命广场上正在举行古巴人民全国大会。刚率领起义军推翻巴蒂斯塔独裁政权,成立革命政府,并出任政府总理和武装部队总司令一年多的卡斯特罗突然向在场群众大声询问:“古巴人民是否愿意古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得到现场近百万民众的积极响应。
26天之后,中古双方发表建交公报,确认建交。至此,古巴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拉美国家。
卡斯特罗曾于1995年和2003年两次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第一次访华持续了8天之久,其间他参观了北京、西安、上海、深圳、广州等5座城市。当卡斯特罗到达上海时,许多百姓自发来到街上,夹道欢迎这位远方的客人,想目睹这位拉美硬汉的风采,这样的场景让他很是感动。
徐贻聪曾在《新民晚报》撰文披露,卡斯特罗此次中国行,江泽民破例前往深圳陪同其访问。
第一次到访中国,卡斯特罗穿着他标志性的绿军装登上了长城。“12月1日,我陪同卡斯特罗参观八达岭长城,中午请他在全聚德吃烤鸭。厨师长现场为他进行操作表演,特意邀请他在鸭子上签名,并随即将签了名的鸭子送入烤炉烤制。不大一会儿,带着他签名的烤鸭油香四溢地端了上来,他非常高兴,吃了很多。”时任国家计委主任陈锦华当时被中央指定为陪同团团长,全程陪同卡斯特罗的五城之行。
大使讲述
爱吃中国菜 会用筷子基本不用刀叉
卡斯特罗总是穿着一身橄榄绿军装,一直给人强硬的印象。然而,这位世人眼中的“铁汉”却有着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徐贻聪回忆,卡斯特罗特别留心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国的当前形势和政策。
徐贻聪曾撰文讲述:“1993年9月16日,我出任中国驻古巴大使。在与卡斯特罗的接触和交往中,更加深了我对他的了解。”到哈瓦那一个多月后的一个晚上,我接到电话:卡斯特罗要我马上去他的办公室。大约10分钟后,我到了他办公室的候见厅。尚未坐定,卡斯特罗的高大身影便出现在我面前。他热情地和我拥抱,接着,拉开了话题。没有客套,就像老朋友见面。这让我安心了许多,没有了刚才的紧张。
在卡斯特罗办公室,我们谈了很多,内容很广泛,包括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国的当前形势和政策。因为担心影响卡斯特罗的工作和休息,我几次提出告别,但都被他挽留下来。我们的第一次谈话一直持续了4个多小时,直到次日凌晨两点多。
临别,卡斯特罗说:“我们今天的谈话那么好、那么有趣,我都忘了招待你。我这里有中国茅台酒,就让我们来干一杯,算是欢迎你。”喝完酒,卡斯特罗又搂着我的肩膀,一直把我送到电梯口。
“我早就听说卡斯特罗记忆力惊人,但一直没见到过,直到那次会面后一个月。卡斯特罗在一次讲话中,援引了许多有关中国的史实和数据,其中大部分都是那次会面时我介绍的。过了这么久,他竟然还记得这么清楚,而且毫无差错!”
卡斯特罗很喜欢中国菜。他会用筷子,基本不用刀叉。徐贻聪回忆,一次在中国大使馆吃饭,卡斯特罗对同去的古巴同志开玩笑说:“下次再来时,得让他给我准备双份。”卡斯特罗很懂得 “礼尚往来”,他常派人给使馆送来东西:一头几百斤的活猪,几十只鸭、鹅和火鸡,一百多只鹌鹑,蔬菜等。
晚上送合影 “我得考虑中古友好呢”
1999年,飓风“艾琳”肆虐古巴,致使首都哈瓦那的电力供应大规模、长时间中断。刘玉琴回忆,那次灾害过后没多久,卡斯特罗就来到中国大使馆,询问受灾情况。得知使馆已经断电26个小时,卡斯特罗一言未发。可令人没想到的是,几天后,古方政府就给中国大使馆送来了一台发电机。
“上世纪90年代,古巴的经济特别困难,卡斯特罗作为古巴最高领导人,还想着中国使馆的工作人员,想给我们提供好一点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现在想起来都还挺感动的。”刘玉琴回忆道,“直到现在,这台发电机还放在中国大使馆,成为一个时代的见证。”
2010年刘玉琴再次前往古巴,出任中国驻古巴大使。这次驻外经历让刘玉琴结识了卡斯特罗。她回忆说,卡斯特罗2006年生病之后外交活动逐渐减少,但对中国客人经常例外关照。2010年,刘玉琴陪同一个中国代表团拜访卡斯特罗。那时他已经84岁,身体不是很好,平时走动需要人搀扶。
刘玉琴说:“记得会晤结束我们在会客室同卡斯特罗道别离开,出门回头,突然发现卡斯特罗已经走出房门,原来老人执意要把中国客人一直送出大门。”
2011年,一个中国代表团访问古巴,拜访了卡斯特罗。当晚,刘玉琴接到卡斯特罗办公室打来的电话,说前一天在老人家里拍的照片洗出来了,老人要送到使馆。刘玉琴说:“天黑了,还下着雨,您要考虑身体。”卡斯特罗却说:“我还得考虑中古友好呢。”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