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高琳琳
“妈,这刀切不动东西了,不能用就扔了吧?”看着女儿要把家中的菜刀丢掉,王莉不忍心,告诉女儿找块磨刀石磨几下还能用,可家里早年购买的一块磨刀石不见了。此时,王莉才想起家里的刀已经好多年没磨过了。
走街串巷的手艺人
今年45岁的王莉在市风光路三巷驿城区人民街道风中社区居住。虽然周边很多平房变成了楼房,老城区拆迁建成了广场,但是王莉一直没有搬家,因为她喜欢在人声鼎沸的地方居住。
“磨剪子喽,锵菜刀……”王莉说,她记得小时候在街边玩耍,经常会听到揽活的手艺人的吆喝声。那时候,她非常顽皮,听到熟悉的声音,就跑出门跟在老大爷后面一句一句地跟着喊磨剪子锵菜刀。时光流逝,那种声音现在听不到了。
在王莉的印象里,磨菜刀的手艺人都是老大爷。一条长凳,大小两块磨刀石,一个盛水的铁皮罐,一把刷子,一块抹布……这些工具都是老大爷的宝贝。
只见老大爷将长凳平放,自己坐在后半部分,前半部分放着大块的磨刀石。老人十分专注,双手握刀,在石头上来回磨,不时用刷子刷些水,还不时用右手的大拇指试一下刀刃,然后继续磨。
“看似简单,但是这些手艺人磨出的菜刀十分锋利。”王莉感叹,以前家里的刀和剪子钝了在水池沿上磨几下,后来会借助磨刀石,但是好刀要请手艺人磨后才锋利。
老手艺消失在繁华中
看着家中有些生锈的菜刀,王莉很无奈,因为现在街上很难见到磨菜刀的手艺人,所以只能看着菜刀闲置。
“原来的老式菜刀现在不多了,很多人的厨房里摆放的不是不锈钢刀,就是其他材质的刀具。社会经济越发展,这些老手艺越被冷落。”王莉称,如今,人们的衣服、被褥都是买成品,剪子在家里就用得极少。
虽然磨刀用时很长,但磨一把剪子或菜刀的价格才一两元钱,这些走街串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用质朴的精神感动了很多人。这些声音点缀了很多人儿时的记忆,大家对这些手艺人内心都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愫。它是一种温暖,也是一种感动。
早年间,走街串巷的工匠们貌不惊人却身怀绝技。手中辗转,工匠制出金灿灿的糖人;修编剃刮,师傅让人面目焕然一新;“砰”的一声,爆米花的做出电影院买不到的香甜……如今,这些行当在短短几十年中渐行渐远,不知道哪天,它们将成为历史,淹没在繁华的大都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