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樟树下的沉思
——读赵大磊散文集《像树一样活着》
□孙飞
乡愁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也是赵大磊倾尽心力描绘的对象,从第一本散文集《一个人月亮》到第二本散文集《像树一样活着》,他就像踽踽独行在故乡小路上的诗人,面对着日益萎缩的村庄苦吟。
他怎能不眷恋自己的故乡呢?在他的记忆中,故乡是那样的美好,那金黄的玉米棒、碧青的小白菜、蓬勃生长的树木、随处可见的菊花,藏在树叶深处的鸣蝉、麦收季节日夜啼叫的黄鹭以及那混着馍的香气、饭的香气、菜的香气的炊烟,就像一串串珍珠,一直在他的内心深处熠熠闪光。在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有他童年的欢乐、幸福的记忆,但也有他惨痛的往事。在这里,他送走了父亲,也送走了爷爷和奶奶。他还从这里出发寻找自己的幸福,生命的轮回使他最终又回到这里,这是他的根。世界对他太残酷,他只能靠自己一步一步艰难前行。可以说,故乡是作者唯一可以享受温暖的精神寓所,承载了他“最美好的记忆和最单纯的梦想,一直潜伏在内心的最深处”(《再见老屋》),因此,他的许多作品都充满着对记忆中家园的依恋,他也只能在自己的文字世界里寻求安慰。
如果说作者的大部分散文都是在回忆故乡、吟咏故乡,那么《开在乡村边缘的牵牛花》《炊烟的味道》《栖息在城市里的斑鸠》等文章,则直面当今农村现实,以散漫的描写让我们看到,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农村变得更加富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越来越多工厂的建立和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使得乡村正被工业废料、生活垃圾和残留农药包围,影响到了乡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这种近乎白描的写作,更接近乡村的本质,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乡村生活,了解了农民的心声。从作者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作家担负的道义,看到了一个游子为家乡奔走呼号的良知,更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乡村发展的忧虑和反思。
在这部集子中,题材更多元化,视角更丰富, 作者的体悟也更细腻,感受也更深刻。比如《像树一样活着》一文很有韵味,在常人看来再普通不过的香樟树,经过作者的加工后,竟变得像花朵一样美丽。那树早已不再是普通的香樟树,而是一条条哲理的化身,是由一句句箴言经过巧妙的编织镶嵌而形成的智慧之树。它告诉我们要谦逊,“真水无香,生命只有在卸去尘世的浮华之后,才能素面朝天地固守一方净土”。
好的散文不仅体现在厚重的内容、真挚的情感,还要有高超的创作技巧。赵大磊特别注意运用修辞手法,写出的文字空灵清新唯美,每篇散文都像是一幅优美的画作,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能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充分显示出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