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6年11月08星期二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温长征精神 感受艰难岁月

发布时间:2016-11-08 07:56:08  

重温长征精神   感受艰难岁月

 

□晚报记者   姚会峰   高琳琳   张丽丽         通讯员   冯建海/   闫宏伟/

 

在记者节来临之际,114日上午,记者带着“走基层”选题,来到泌阳县高店乡、高邑乡等地,对中国工农红军二十五军路过泌阳县的史迹进行了采访,听大家讲述红军故事,重温长征精神,感受那段艰难的岁月。

201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国工农红军二十五军是一支骁勇善战且唯一长征途经泌阳的部队。19341123下午,中国工农红军二十五军进入泌阳县境。在泌阳县境,中国工农红军二十五军经过三天两夜的急行军,跋山涉水,25日下午进入象河乡地界,于傍晚由秦房村进入方城县境。

yaohf161154.jpg

行驶在去下二门村的途中。

 

重温长征精神

114,连续多日的阴雨天气终于放晴,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记者一行从驻马店市区出发,来到泌阳县高店乡。

记者临行前查阅了一些资料:19341116,中国工农红军二十五军在信阳罗山何家冲誓师北上抗日,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红旗,迈开了长征的步伐,迅速向西北挺进。红二十五军在信阳南边柳林、罗店遇敌军追剿纵队第五支队的截击,经过激战,突围后进入桐柏山区,当天行程100多公里。

19341123下午3时许,红二十五军在桐柏县西北的歇马岭、栗园一带击退敌围剿纵队第二支队的进攻,急行军绕道平氏镇,从桐柏、泌阳、唐河三县交界的三不管区域,进入泌阳县最南边的高店乡陈茨园村。过了陈茨园,经上二门、下二门,来到盘古山西麓。盘古山西麓就是红二十五军长征路过的响水坡。

yaohf161152.jpg

记者在上二门村采访。

 

记者首先来到陈茨园村,在路边看到了下二门的标牌,可绕来绕去也没找到上二门的标牌。无奈,记者只好返回陈茨园村,重新再找。途中,记者遇到一位准备回家的热心村民。听说记者采访红军途经泌阳县的史迹,热心村民自告奋勇当起了向导。

热心村民叫高来成,今年75岁,泌阳县高店乡瓦房村人。“高店乡上二门村、下二门村离我们村很近,我带你们去。”高来成热情地说。

途经油田区时,数不清的抽油井架一仰一俯,好像在向我们致意。高来成说,高店乡境内的油田已经开采多年,是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

有了热心村民的陪同,记者顺利来到高店乡上二门村。乡间平整的水泥道路、石头砌的房屋显示出当地的特色。

 

yaohf161155.jpg

记者在上二门村采访。

 

听群众讲红军故事

几名村民正在村中闲聊,看到记者一行到来,连忙让座,并打开了话匣子。

58岁的段霞说,她父亲今年82岁,是一名转业军人,曾跟随刘邓大军南征北战。小时候,她听父亲讲过红军的故事。

“我们村有一片树林,出了这片树林,就能看见山了。”段霞说,当年,红军就是从山边过来的。如今,部队拉练经常从他们村经过。

采访中,匆忙赶来的村民陶金厚告诉记者,他的叔叔是一名红军战士,抗日战争时期在湖北省被敌军杀害。陶金厚今年75岁,听老辈人说红军曾经路过他们村,进行过短暂停歇。当地群众送饭送茶犒劳红军,但红军按照当地市场价格照价付款,分文不欠群众。

陈茨园村地处泌阳、桐柏、唐河三县交界处,是桐柏、唐河去泌阳的必经之地。这里南与桐柏山脉相连,东依姬岭山古寨,地势险要,是行军打仗的绝佳之地。由于各路军阀、土匪和国民党军队从这里过往频繁,每次都是烧杀抢夺,百姓深受其害。

据泌阳县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冯建海介绍,当时,村民看到红二十五军,吓得望风而逃。躲在山里的村民看红军不进村,不扰民,只是规规矩矩路过,陆续回到村里。

由于急行军,红军战士又饥又饿,几名战士看到老乡家门口堆了一堆红薯,便想买一些填填肚子。老乡看到当兵的哪敢要钱,然而他们没想到,战士拿到红薯后,把钱放在门口的石板上就跑了。见此情景,老乡非常感动。

 

yaohf161153.jpg

当年红二十五军在高邑乡胡栗冲的宿营地。

 

感受艰难岁月

19341123日下午,部队行至高店乡响水坡,部队首长决定在响水坡北山坡路西山洼响水台召开临时战地会议。”冯建海说,响水台会议之后,凡经过村庄、围寨之前,红二十五军先喊话宣传,说明红军北上借道抗日意图,声明红军纪律严明。此举收到很好的效果,加快了行军速度。

冯建海说,当天傍晚,红二十五军准备在二郎庙、卧牛山、李店一带驻扎。二郎庙地处盘古山主峰西北麓,为旧时古集镇,四面皆山,周围村庄和人口稠密,中共党组织在这里发展较早,群众基础好,适于驻军。

乡亲们一看到部队,像往常一样赶上牲口,驮着包袱、粮食,向盘古山方向逃。在二郎庙开杂货店、做地下宣传工作的地下党员陈岱见状追上人群,在后边敲起铜锣大喊:“乡亲们不要害怕,是咱穷人老百姓的红军部队过来啦,赶快各自回家吧!”

“跑反”的人群渐渐安定下来,陆续来到打谷场听部队首长讲话。散会后,战士们待在磨坊、牲口棚里休息,不愿去打扰老百姓。老百姓说:“红军真是咱老百姓的队伍。”

这时,有的村民帮红军烧茶、做饭,有的妇女为红军缝补衣服、被褥,有的村民送来柴、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还有富户杀猪宰羊犒劳红军。但红军牢记党的宗旨,婉言谢绝。群众执意为之。最后,部队在李店北河边开会研究,决定按照当地市场价格照价付款。

夜里部队休整,战士们只借用了老乡的稻草、高粱秆,席地而睡。第二天一大早,战士们不但及时把用品还给老乡,还把老乡家打扫得干干净净。

冯建海曾经走访调查整理出很多资料。他说,24日凌晨,红二十五军向老乡告别,避开泌阳县城,一路经由盘古乡席庄、八里沟等地,进入马谷田镇境,沿凤凰山北麓,进入高邑乡地界,然后向铜山沟一带进发。24日下午,红二十五军避过地方反动势力的骚扰,进入泌阳东部深山区铜山沟一带。

“自1116部队从信阳罗山县何家冲出发至24日,经过整整9个白天8个夜晚的战斗和急行军,全体指战员早已是精疲力竭,伤病员急需治疗、休养。”冯建海在文史中记载,为此,大部队决定在此休整。

 

yaohf161151.jpg

当年红二十五军在龙泉寺的临时指挥所。

 

耄耋老人忆红军

泌阳县高邑乡胡栗冲村沐浴在暖阳下,几名村民正忙着装菇菌。今年的收成不错,村民的日子过得很惬意。

胡栗冲,也有人叫狐狸冲。有人说这个村以前有很多土坡,土坡上有很多狐狸,村民们时常能看到它们。

在胡栗冲村西头,有一户村民的房子建在山坡上,朝阳,这是97岁老人张兴太和他儿子的家。两位老人每人住一间,房子是不久前盖的。

记者来到这里时,张兴太正在屋里休息。虽然老人耳聋眼花,但红二十五军经过胡栗冲的场景却永远不会从他的脑海中抹去。

19341124,张兴太正和哥哥在山上放牛,忽然看到山下浩浩荡荡来了一支部队。张兴太和哥哥见状很害怕,就想跑。

“快把牛赶回家,别被他们拉走了。”哥哥提醒张兴太。因为年龄小,兄弟俩都很紧张,有些慌不择路。

“还没等我们跑呢,他们就来到了跟前。意外的是,他们主动和我们打招呼,并叮嘱部队走的时候不要惊动老百姓。”张兴太回忆,因为当时天色已晚,这支部队就在山上宿营了,后来他才知道这就是长征西进的红二十五军。

张兴太和记者聊起以前有些难过地说,那时候农村苦寒,都是一天两顿饭,吃过午饭就后半晌了,他又去路边看热闹。战士们告诉大家,他们是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去打日本鬼子的。

“这支部队有规矩,待人好,不拿、不抢、不打人,还帮农民挑水打扫院子。”张兴太回忆,当时,他说要去当兵,去打日本鬼子。谁知战士们笑着说:“你太小,不行。”后来,他听村里的人说,骆驼山、龙泉寨、转山、曹寺、罗沟、白沟、胡栗冲以东的铜山沟都驻扎了军队。

当年红二十五军纪律严明,下山找水喝,遇到谁家水缸不满主动去挑水,谁家有活都帮着干。当老百姓知道他们是红军后,主动往山上送茶送饭。

村民张兴全家开了一个豆腐坊,于是就给战士们做豆腐脑吃。张兴太当时去帮着烧锅,他看到红军战士每盛一碗豆腐脑就往旁边的竹筛子里扔一个铜板,不要钱就坚决不喝。“当时他家是想慰问红军,后来一算账,比出摊做生意挣的钱还多。”张兴太说。

红二十五军进入泌阳县之前,中共鄂豫边工委通过交通员马太兴,已从湖北枣阳带回红军途经泌阳东部山区的消息。19341123日晚,地下党员马长富、马太兴、贾广洲、禹杆子四人用两头毛驴,往铜山沟和龙泉寨为红二十五军驮蒸熟又炒制的大米。

有了当地村民的拥护和充足的粮食供给,红二十五军在泌阳县得到充分休整,为下一步取得方城县独树镇、拐河斗争的胜利,摆脱敌人围追堵截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龙泉寺成为指挥所

离胡栗冲村不远的龙泉寨是个不大的村子,村子里有一个在当地很有名的龙泉寺。每年农历二月二,十里八乡的村民都会到龙泉寺赶庙会。

当天,记者离开胡栗冲村后便来到龙泉寨。还没进村,就看到路边一座用石头砌的房子。据一位老乡介绍,这就是龙泉寺。龙泉寺旁边竖着一块碑,碑身上刻着“龙泉寺”三个大字。

记者在村里遇到了德高望重的谭行军老人。老人说:“有庙会的时候我们这里可热闹了,村子里办喜事也没有那天的人多。这个寺庙有些年头了,香火很旺盛,而且当年还是红军的临时指挥所。”

谭行军今年84岁,没有见过红军从这里路过,只是听老辈人说起过。部队从这儿经过时,当地的地下党动员群众准备饭和茶水。后来部队来了,村里的龙泉寺成为临时指挥所。

谭行军对记者说,当时,村里的人带着红薯、黑窝头,提着热水到路边慰劳红军。红军战士摆手拒绝,一些吃了东西的战士要给群众钱,群众不要,战士转身就跟上大队,还回头招手致意。村里的人说,战士们穿着灰军装,戴着五角红星八角帽,脚上穿的大多是草鞋,看上去都是二十来岁的青年,走着很精神、很帅气,也有个别走路一瘸一拐的。

谭行军认识比自己大十几岁的张兴全,两位老人年轻时经常在一起聊天。在采访中谭行军想起一件事:红军在胡栗冲吃过早饭准备出发时,把一名十三四岁、受伤的红军战士安排在村民张十三家,并给张十三留下这名红军战士的家庭地址。数天后,红军战士痊愈,张十三把他护送回信阳光山老家。

高邑乡政府的宣传委员魏振兴对这段历史十分熟悉,很多资料都是他收集的。魏振兴说,高邑乡在1928年就建立了共产党的地下支部,193411月红军从这一带经过时,中共鄂豫边工委在此已发展成老区,成立有区委。

泌阳群众走上致富路

一路采访下来,一直听老人和村民说红军纪律严明,使我们重温了《红二十五军战史》一书。

记者在采访时,一些年纪较大的村民对红军进村的印象十分深刻。在一位百岁老人的记忆中,当年王国华领着红军游击队一来,村里的人就给他们做饭、补衣什么的。红军对村民很好,村民也把红军当成家人。

“当时大家都想跟着这样的部队干,很多村里的青年先后参加共产党的队伍,每个村挂烈属牌的就有好几家。”在向记者介绍相关历史时,高邑乡政府的宣传委员魏振兴特别提到了这一点,可想而知当时红军对村民的影响有多大。

年近百岁的张兴太老人,正在享受天伦之乐,而他的儿孙则在党的好政策下努力拼搏。

一户户大门下,很多采摘不久的香菇正在太阳下晾晒。这是泌阳乡镇村民的致富之路。

每经过一个村庄,记者都会看到许多用黑色编织网覆盖的大棚,这是村民种植香菇的大棚,承载了一家人对生活的希望。

一位种植香菇的村民称,他每年种植的香菇有两三万袋,每年的纯收入在5万元左右。

与种植香菇的村民不同,泌阳县铜山乡焦竹园的一些村民靠养牛发了家。一些养牛专业户每年的纯收入近百万元,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康户。

泌阳县白云山脚下,幢幢新楼让人眼睛一亮,楼房和平房依山坡走势矗立,红墙白瓦相映生辉,每家院内墙外的桃、李、杏、枣、栗、梨分布有序,好似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园”。很多村民屋内有现代化的摆设,彩电、冰箱、空调等一应俱全。

很多村民说,他们是享了革命老区的福,也有人说是党的政策好,带动大家致富奔小康。记者也很有感触,泌阳不但山好、水好,人更好。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