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头匠 渐行渐远的老艺人
□晚报记者 高琳琳
每次理发,家住市富强路中段的陈国强都会想起挑着担子的剃头师傅。剃头师傅不但手艺好,而且为人热情、收费低廉。现在,陈国强只能到理发店理发,再也找不到当年的剃头师傅了。
流动理发店生意很红火
梳、编、剃、刮、捏、拿、捶、按、掏、剪、剔、染、接、活、舒、补,这是剃头师傅的拿手绝活。
今年56岁的陈国强从小在市区长大。在他的记忆中,剃头是件很美的事。小时候,陈国强最高兴的事就是爷爷带着他到家门口理发。一位和爷爷年龄相仿的老人经常挑着担子在街口“驻扎”。老剃头匠手艺娴熟,和周边的居民熟识,而且能边聊天边理发。
“那个时候,能被称为‘匠’的,应该是专业人员,如木匠、泥水匠,不经过三年学徒,是不能独立经营的。”陈国强说,中国有句俗语,“剃头挑子一头热”,勾勒出传统剃头匠的形象。
过去剃头匠没有铺面,他们挑着担子走街串巷,担子的一头是小炉子和铜盆,另一头是供客人坐的凳子。这个凳子相当于工具箱,几个小抽屉里装着不同的工具——推子、剪子、刀、刀档子、木梳子、毛巾、布单。剃头匠一边走一边吆喝:“剃头啰……”有顾客上前招呼,便放下担子,拿起推子,刀起发落。
陈国强回忆,理完发后,老师傅舀来热水给他洗头,接着开始掏耳朵、修面。在那个年代,人们的收入有限,对头发的样式没有什么要求,这种流动理发店的生意非常红火。花钱少、享受多是对剃头匠的褒奖。
传统手艺渐行渐远
偏爱传统理发的陈国强经常骑着车在市区转悠,寻找流动的剃头摊,享受传统的老手艺,但是他发现,市区的剃头匠越来越少。原来家门口的老师傅因为年纪大干不动了,后继无人,他的剃头担子再也没有出现过。
“现在我只知道靖宇广场那儿有一个剃头摊,但很多时候找不到剃头匠的踪影。”陈国强有些惋惜地说,手艺高的剃头匠,让剃刀在客人头皮和脸部游走,却不会让人有刀片接触皮肤的不舒适感。除了工具不同外,更多的是手艺的高低。
“小的时候,剃头匠和货郎是孩子们追逐的对象。”陈国强告诉记者,后来,剃头匠不再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理发馆”、“美容厅”、“美发廊”,挑着担子走四方的剃头匠,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陈国强称,过去剃头匠行走街头是为了养家糊口,如今对于他们来说,手拿剃刀是对以往生活的怀念和留恋。希望这个老行当能得以延续,同时成为一代人珍贵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