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广贤文》是我国道家经典蒙学书目,它是一本格言、谚语的汇集,内容多来自经史子集,诗词曲赋、戏剧小说以及文人杂记,思想观念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各种经典。这也决定了这本书是独特的:一方面,它的涉及的方面很广,哲理性很强,思想内涵是很深刻;另一方面,这本书内容是驳杂、凌乱、泥沙俱下的。
在《增广贤文》描述的世界里,人是虚伪的,人们为了一己之私变化无常,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从而使世界布满了陷阱和危机。《三字经》对人性的认识是“人性善”,而《增广贤文》对人性的认识是“性本恶”,并以此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人间百态。“贫居闹世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钱人”、“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批判锋芒入木三分。
文中有很多强调命运和报应的内容,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命运安排的,人应行善,才会有好的际遇。这些内容有其消极的一面,但它倡导行善做好事,则是值得肯定的。《增广贤文》有大量篇幅叙述如何待人接物,这部分内容是全文的核心。文中对忍让多有描述,认为忍让是消除烦恼祸患的方法。在主张自我保护、谨慎忍让的同时,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这是做事的原则。
《增广贤文》是古人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完成的,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必然打上那个时代的印记。比如,不少内容反映了封建伦理和道德观念,甚至带有明显的封建迷信、宿命论的色彩;有的内容以个人为中心,反映了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思想;有的反映了在当时社会制度下小市民阶层得过且过、畏缩苟安的确心理和避祸厌世的消极人生哲学;有的在当时确实正确反映了社会现象,但今天已失去了借鉴的意义。因此,我们要:以辩证的眼光对待这本古书,取其精华,取其糟粕,吸取其有营养的成分,古为今用。(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