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报首席记者 李 杨 文/图
赵红星在豆角实验田里记录新品种特征。
春去秋来,他或身着白大褂在安静的实验室忙于实验,或徘徊在繁茂的试验田辛勤劳作,或穿梭在陌生的人群里走访调查,或熬夜在电脑前埋头苦写……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只为完成一个科研项目,只为培育出一些优良新品种,为广大的菜农增加收益,他行走在一条不断探索的科研路上。
他,就是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一名普通的80后研究员——赵红星。10月27日,记者走近赵红星,去听一听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
品尝500多个样本辣椒
“快漱漱口……”10月30日下午3时,记者刚走进蔬菜研究所的办公室,就看到一名男子表情痛苦地拼命喝水漱口。记者经过打听得知,这名男子就是赵红星。为了对前段时间从农科院试验田带回的500多个辣椒样本进行筛选,他最近一段时间每天都上品尝几十个辣椒,并记录各个样本的辣度、果长、茎长、果肉厚度等。这对平时一点儿辣也不能吃的赵红星来说,是何其痛苦,可是他从来没有抱怨过,有时辣得舌头发麻,几天吃不下饭。
等品尝完辣椒样本,没和记者说几句话,赵红星又急急忙忙地赶往市前进大道北段的农科院试验田,去记录豆角试验样本的生长数据。
连续的降雨使田间的道路泥泞不堪。记者跟在赵红星身后,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塑料大棚。赵红星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根豆角仔细端详,在他眼里,这些植物都是有生命的。
赵红星告诉记者,他是河南商丘人,2010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没有回自己的家乡,而是来到了驻马店,在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从事蔬菜遗传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工作。
最冷和最热的季节,他最忙碌
每年最冷和最热的季节,赵红星最忙碌。
每年的1月、2月是驻马店最冷的季节,寒气逼人。因冬天气温较低,不利于幼苗生长,赵红星在穴盘苗的下面铺了一圈圈的电热线,就像为种子铺了一个电热毯。寒冷的夜晚要进行人工增温,还要覆盖三层塑料薄膜,两层保温被。每天早上10时,赵红星为种子揭保温被,下午4时盖上保温被,打开电热线。每天如此,赵红星和种子一起度过了一个个寒冷的冬季。
遇上冰冻雪灾时,赵红星和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所长姜俊一起,拿着刮雪板在试验地的大棚上除雪,手冻僵了、脸冻红了,但是看着棚里的幼苗茁壮成长,他们的心是热的。
6~8月是驻马店最热的季节。夏天的太阳,就像一个大火球,大地像蒸笼一样,热得人无处躲闪,使人喘不过气来。赵红星顶着烈日,冒着酷暑,一头扎进试验地塑料大棚内,从早上6时开始,一待就是一天。
就这样年复一年,赵红星把从全国各地引进的资源材料进行种植鉴定,对每一个材料都像相面一样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记录每一个材料的特性。
培育一个新品种需要10年
育成一个普普通通的蔬菜新品种,需要育种工作者付出10年的辛勤劳动。
辛勤的付出必有回报,赵红星收集、保存了一批优异种子,为育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参与完成了国家星火计划、省科技攻关、省大宗蔬菜驻马店综合试验站、省创新型科技团队、市科技攻关、市遗传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7项研究课题。
2011年以来,赵红星参与培育出了国家鉴定辣椒新品种1个——驻椒19,河南省鉴定辣椒新品种2个,分别是驻椒20和驻椒21,茄子新品种2个,分别是驻茄11号和驻茄12号,萝卜品种1个——天驿青翠,河南省审定西瓜新品种1个——福祺早抗6号。除此之外,赵红星还获得过其他很多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