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虹 30年坚守传统手工技艺
十多件作品被中原女红馆收藏
□晚报记者 杨 丽 文/图
王彩虹的手工挂件。
“拿到证书的那一刻,我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能够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我很高兴。”10月18日下午,记者见到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钩花传承人王彩虹。日前,她的十多件作品被中原女红馆收藏。“我的作品牡丹花朵挂件、国花香包挂件、披肩、布艺公鸡香包等民俗作品被中原女红馆收藏。”王彩虹告诉记者,她在郑州参加民俗文化节绿博园活动时,她的作品被中原女红馆发现并收藏。
5岁开始学艺
“我开始学习手工制作时才5岁。”王彩虹告诉记者,她是跟着姥姥学习手工制作的。当时她虽然年龄小,但是对手工制作非常感兴趣。姥姥很认真地教她,希望王彩虹能将钩花这门手工技艺传承下去。王彩虹没有辜负姥姥的期望,不但将这门技艺传承下来,而且发扬光大,走出了驻马店。现在王彩虹制作的香包挂件和服饰远销江浙一带,非常受欢迎。
王彩虹告诉记者,她12岁时就能独自制作服饰,并将钩花技艺融入其中,非常漂亮。“开始学习的时候,只是制作一些像小辣椒、西红柿等形状的小香包。”王彩虹告诉记者,姥姥看她手工制作的天分很高,就倾尽全力教她。在姥姥的指导下,她手工制作的技艺越来越高,很快就有了自己的风格。
坚守传统手工技艺30年
“钩花这种传统手工技艺我坚守了30年,从来没有想过放弃。”王彩虹告诉记者,她的手工钩花现在是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自己是项目传承人。目前该项目已经申报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这个手工制作工作室没有建立的时候,我就天天制作香包、披肩、服饰等。”王彩虹告诉记者,她每天都在想着如何将传统工艺和现代技艺结合起来,让传统技艺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
“大家通常认为传统的东西代表的是老旧、过时的,现代的东西才时尚。这是一种偏见和错误的认识。”王彩虹说,彩虹钩花手工技艺是根据传统工艺创新的作品,采用柔软均匀的各类毛线,创新牡丹花、荷花、玫瑰花,组合各种类型的图案、各类动物精致挂件等手工钩制而成,立体感好,图案高贵典雅,是中国女红传承的代表作品。现在的钩花作品已经登上大雅之堂,并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土气或者俗气。
王彩虹从祖辈手中接过钩针编织传统技法,传承创新出彩虹钩花手工技艺,开发出的钩编披肩等产品具有“露、弹、密、柔、活”的艺术风格,是任何机械产品都取代不了的一种特色艺术。
让传统搭上市场的快车
“我的工作室现在有100多名工人,这5年接的都是上海和浙江的订单。借助订单的力量,我打造出了自己的特色,而且创建了“锦上之语”,让我的手工作品成为驻马店的代表之作。”王彩虹告诉记者,传统手工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好的,前几年因为质量问题她也赔过钱,但都挺过来了。
王彩虹告诉记者,自己开始真正建立工作室是在2012年,以前都是小打小闹,希望把技艺传承下去,但没有做大。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彩虹寄放在朋友服装店的一件披肩被一名浙江商人看中了,向她下了10件披肩的订单。王彩虹害怕在约定的时间内完不成订单,于是找来了自己的姐妹一起做。由于制作精良,订单越来越多,王彩虹的员工也越来越多,终于在2012年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并创建了自己的品牌“锦上之语”。
王彩虹告诉记者,她以前上班很轻松,但是创建工作室之后忙碌很多。有时候交货时间自己说了不算,还要面对很多竞争对手,而且作品一出来,就会被模仿,要一直考虑下一步做什么、什么样的作品适合什么样的消费人群。“现在我赶上了好机会,国家重视传统工艺,激发我一直向前。代表省市出去展示,我感觉自己活得有价值有意义。”王彩虹告诉记者,她会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让河南的手工制作工艺被更多人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