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六城联创”工作的力度加大,市区框架不断拉大,拆迁工作和棚户区改造在同步进行。在奔小康的路上,拆迁区域的居民在感受幸福生活的同时,伴随他们一起生活过的一口井、一棵树、一盘磨、一处建筑等都可能留下一段感人的故事,给他们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自今日起,本版开设《社区记忆》栏目,以期挖掘你身边的故事,与读者共享。栏目热线:2830110 15103865585
房屋即将拆除 居民心里担忧
近千件民俗文化展品无处安放
希望展品尽快有个家
□晚报记者 高琳琳 文/图
在工业集聚区烧山社区,大家对民俗文化博物馆都不陌生,因为它是社区居民李辉福花费20多年的心血和时间创办的。民俗文化博物馆不但展示着以前的农耕文化,而且教育了后人。连日来,李辉福很发愁,因为附近的房屋即将拆除,民俗文化博物馆将不复存在。
创办民俗文化博物馆
“你看,这是一张1958年的土地使用证,当时还属于确山管辖,是我到农村帮一位老大爷割了两天麦子换来的。”李辉福回忆,当时,他本想给老人一些钱,但老人不同意。看到老人家没有其他劳动力,他就主动帮老人割麦子。在地里埋头苦干了两天,老人才把这张老证件给他。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李辉福家,前排近
李辉福说,这近千件实物是他利用20多年的时间征集收藏的农耕民俗物品。这些老物件经过岁月的洗礼,虽然有些表面斑驳,棱角磨损,但并不妨碍它们成为农耕文化的历史记录者。很多时候他会和其他藏友一起交流,遇到一些喜欢收藏物品的人,他也不会吝啬。
尽心尽力传播民俗文化
李辉福说,他经常向大家展示自己收藏的老物件,并让邻居、社区居民和收藏爱好者参观。每次他都耐心地向大家介绍这些老物件的名称、作用或者收藏经历。
在这些老物件身上,李辉福花费了不少心思。他将老物件归类,分为纺织用品区、民俗用品区、农耕劳作区,每个区陈列着不同的农具和民俗物品。对一些农具,李辉福进行了简单的设计,让人更加明了物件的用途。
55岁的李辉福虽然不是农民,但从这些收藏的老物件中,就能看出他对农村、对农民、对家乡深深的情谊。他说,自己从小就喜欢收藏各种老物件。收藏农耕民俗物品不只是因为喜欢,而是想留些农村的回忆。
“这些东西别说孩子没见过,就连我们有的也叫不上名字。”邻居们说,通过李辉福家里展示的物件,能让年轻人了解以前的生活是什么样子,记住农耕历史,了解祖辈父辈的生活,非常有意义。
物件无处安放让人忧
“房屋拆除后我们搬到其他地方居住无所谓,可这些物品一旦搬走就无处安放,民俗文化博物馆也将不复存在。”李辉福一脸愁容地说。他说,自从知道房屋要拆除后,他一直为此烦恼,四处给这些老物件找家,但都不理想。
李辉福原本想找一间大仓库将这些老物件暂时保存起来,以后再想办法把民俗文化博物馆办起来,但是又担心这些老物件经不起多次搬迁的折腾。
和李辉福一样苦恼的还有他的邻居和朋友,大家都担心房屋拆除后博物馆就跟着消失了。这几天来博物馆参观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一些喜爱收藏的朋友纷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保护这些物品。
李辉福说,目前他最大的愿望是给这些物件找个家,或者把它捐给政府,或者转让给收藏爱好者,这样既是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同时也能保住体现农耕文化历史的记忆。有意者可以与李辉福联系。电话:13598919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