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老手艺 养活几代人
百年竹编村 浓浓竹编情竹编手艺难觅继承人
□晚报首席记者 李玉荣 通讯员 王 珺 文/图
昨日,吃过早饭,正阳县真阳镇梁庄88岁的梁振帆老人坐在家门口编竹筐,一双灵巧的手在竹篾之间穿梭,手指翻飞间,一根根竹篾化身竹筐、竹篮、竹筛……梁振帆老人每天就坐在门口编织各种竹制具,至今已有70个年头。
远近闻名的竹编村
“我们这儿家家户户门前屋后都种有竹子,以前,竹制品在家里随处可见,竹编是一门很吃香的手艺。”梁振帆说。
“编筐编篓养活几口。”梁振帆说,他十七八岁开始跟父亲学习竹编,家里的生活开支全靠他每天编东西卖钱维持。
梁振帆说,上世纪80年代,该村因编织竹器而出名,因而被称为“竹编村”,该村从事竹编的历史上百年了。
当时,梁庄全村30多户,大部分劳力从事竹编加工生产,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八九岁的孩子都会这门手艺。
“现在编竹器的少了,都是些上了年纪的人,打工没人要,还要在家给儿女照看孩子,编织一些竹器换些零花钱,不给孩子添麻烦。”该村63岁的梁树堂一边编竹筛一边说,“原来,村里几乎每个人都会编竹器,每家都传出‘嘎吱’声。”
梁庄的孩子们耳濡目染,七八岁时就开始学编竹筐。
由于该村村民生产的竹器既实用又美观,梁庄逐渐美名远扬,还销至新蔡、信阳等周边县市。
竹编手艺后继乏人
“刚学的时候非常难,编的时候要用牙来回咬竹篾。因为用劲,牙都咬疼了,手用力多了,到晚上时东西都拿不住。”梁振帆说。记者看到他的十根指头像树皮一样粗糙,手上都是被竹篾划的伤口。
梁振帆说,从锯竹子开始,到劈成篾条,编织成各种用具,要经过很多道工序,全靠手工操作,需要多年摸索才能完全掌握。
“编竹器是个辛苦活。”梁振帆说,10多年前,他在劈竹篾时不小心,一个竹签扎进大腿,被送到医院经过手术才取出来。说到这里,梁振帆老人顿了顿,感叹道:“人老了,现在每天只能编织2个,年轻的时候五六个都不在话下。”
“虽然房前屋后还有竹子,但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这个。”梁振帆说,现在村里会编织竹器的最年轻的也快30岁了,200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都不会做了,这项传统手艺继承堪忧。
跟所有的民间手艺一样,梁庄竹编这一民间手艺,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实用性”曾经使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民间手艺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这些坚守的老手工艺人们希望把这一民间手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