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6年09月27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劳动成果被窃取钓友们维权无门

发布时间:2016-09-27 09:14:28  

很多钓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收获颇丰,开心之余,忍不住在朋友圈或者网上晒一晒自己的“战利品”。然而谁也想不到,钓友的这些无心之举会被一些无良商家利用,变成商家一种虚假的宣传手段。

遇到这种情况,钓友们非常气愤。虽然他们采取了各种办法维权,但效果甚微。925日,记者采访了4名钓友,听他们讲述自己的遭遇。

□周刊记者   胡江涛   /

人物:本报钓友群微友“大木木”

结果:将骗子踢出微信群

wangk1609130.jpg 

 “大木木”是本报微信钓友群的一名成员,钓鱼经验丰富,因姓氏中有双木,故取网名为“大木木”。715日,本报“钓友圈”以《痴迷钓鱼收获多》为题,对“大木木”进行了报道。

文章刊登后,“大木木”很开心,并在微信朋友圈、微信群以及QQ中分享了自己的快乐。

几天后,一名朋友向“大木木”咨询一种钓鱼添加剂是否好用。“大木木”很纳闷,因为他从来没有听说过也没有使用过这种添加剂。“大木木”询问朋友后得知,原来平顶山一家生产添加剂的商家,把晚报刊登的有关“大木木”的新闻放到自己的网站上,并称“大木木”之所以钓了那么多鱼,是使用了他们生产的添加剂的缘故。

“大木木”从商家网页上看到,商家晒的不仅有《天中晚报》刊登的新闻,而且附着“大木木”和商家的聊天记录。

“我和商家根本就不认识,何来聊天记录一说,纯属无稽之谈。”“大木木”说,他和商家取得联系,想讨要说法,但对方不予理睬。

无奈,“大木木”向群主申请,将商家踢出了群。

姓名:“立哥”

结果:腾讯官方正在处理中

wangk1609128.jpg 

“立哥”和儿子。

许文龙是《天中晚报》的一名读者,也是一名资深钓友,已经有16年的钓鱼经验了。在许文龙的影响下,他的儿子也喜欢上了钓鱼。(823日,本报曾以《一家三口皆钓友》为题对其进行报道。)

圈子里的人称许文龙为“立哥”。925日,“立哥”通过微信向记者“发牢骚”,诉说自己的愤怒和无奈。

“立哥”在他的微信朋友圈中这样表达自己的愤怒:“无耻的骗子,停止你的骗人行为,不要拿我的照片当自己的成果。”原来,前不久,“立哥”发现一名叫“钓鱼人-少康”的微友在朋友圈中晒出了一组照片,上面写着这样几句话:“这就是用了我们产品后的效果,谁用都不会后悔。”

在“钓鱼人-少康”晒出的照片中,“立哥”的照片赫然出现在其中。

“立哥”说,“钓鱼人-少康”是他的QQ好友,平时很少说话,即便说话,也是打自己的广告。

“立哥”和群友一起谴责“钓鱼人-少康”,可对方一直“装聋作哑”。无奈,“立哥”将其踢出QQ群,并向腾讯官方提交了“侵权投诉”。腾讯官方称正在处理中,但“立哥”至今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

姓名:郭少斌

结果:微信和腾讯官方不受理

wangk1609131.jpg 

前不久,郭少斌用了一天的时间,钓到一条7.5公斤的大鱼。

激动之余,郭少斌将成果照片分享到朋友圈、QQ空间里。

第二天,就有朋友给郭少斌打电话,说在其他QQ群里见到了一个平顶山的添加剂商家发的郭少斌的照片。

郭少斌试图和对方沟通,但对方根本不予理睬。

于是,郭少斌将自己的遭遇向微信和QQ官方进行了投诉。郭少斌满怀希望,等待答复。可是,微信和QQ官方给他的调查结果是:不受理。

姓名:“强哥”

结果:顺其自然

wangk1609129.jpg 

“强哥”是网名。

在“强哥”的印象中,他晒的照片被商家盗用不知道有多少回了。对此,“强哥”说,他已经司空见惯了。

有一次,“强哥”在泌阳县钓鱼,收获颇丰。其间,一个人来到他身边,拍了照片之后转身离开。

起初“强哥”没有搞清楚是怎么回事,到了晚上他打开手机才发现,原来白天钓鱼时自己被人偷拍了照片,放到了某品牌添加剂的网站上。

事后,“强哥”联系了对方,但对方不予回应。

   “强哥”说,不要把别人的照片变成自己虚假宣传的工具。“强哥”希望商家能尊重广大钓友的劳动成果。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